浅谈电影《今夜有暴风雪》中的人物
(2010-03-22 07:30:53)
浅谈电影《今夜有暴风雪》中的人物
——刘迈克形象的塑造
电影《今夜有暴风雪》,描写的是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在我国北大荒的生产建设兵团,劳动生活的情况。它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中大多数人思恋家乡,嫌苦怕累的思想状况。作家和导演勇于揭示现实的胆略与气魄,实在令人钦佩!纵观这部电影,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是优点很多!我看过这部电影以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电影中的警卫排长——刘迈克的形象,因而关于这个形象,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作家和导演,对刘迈克这个形象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刘迈克在整个电影中没说多少话,可是通过对他行为的细腻描写,却使观众看到了,他那颗火红的心。
为了方便观众认识刘迈克,导演给他安排了三组镜头。
第一组镜头是这样的:
“兵团马团长由于粗暴的工作方法,被睡得呓呓怔怔的‘小瓦匠’,打了个响亮的耳光,马团长一气之下,命令作为警卫排长的刘迈克,带人来‘请’‘小瓦匠’。
“这时的刘迈克是真正的‘麦克风’——上级领导的传声筒,只知道惟命是从。在‘小瓦匠’不走的情况下,照他脸上狠狠抽了一皮带,结果惹起了众怒,被工程连的同志们,结结实实地‘修理’了一顿。这是刘迈克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不了解群众造成的恶果。显然,这时的刘迈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工作方法上,都不够成熟,他在这儿,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脚色。”
第二组镜头主要是写刘迈克,主动要求下工程连当兵后,艰苦的劳动生活。
关于这一组镜头,导演安排了这样几组画面:
首先,刘迈克遭到“小瓦匠”戏弄,被浇了一身水。这时,刘迈克只沉着而威严地怒喝了一声:“有种的,明着来!”这样的情态和语言,很符合刘迈克警卫排长的身份和性格。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时的刘迈克,“暴跳如雷”或者“破口骂街”,能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就不难悟出作者和导演,给刘迈克安排这句台词的妙处了。
其次,刘迈克和“小瓦匠”配合干活的场面。
刘迈克舞动大锤,一下一下地砸;“小瓦匠”双手扶着钢钎,瞪着大眼睛不时地向上看,而且紧张得汗流满面,生怕刘迈克报复他。这个镜头使人看了,觉得既滑稽又可笑。当我们看到刘迈克自始至终,都没有报复“小瓦匠”时,对刘迈克的看法,也开始有了转变。
第三,刘迈克和“小瓦匠”放炮崩山,有一炮未响,二人前去检查的情节。
当他们看到跳着火花的导火索时,“小瓦匠”吓得扭身就跑,结果,跌了一跤,紧张得连爬也爬不起来;而刘迈克和“小瓦匠”的表现正好相反,他果断地把导火索未着的一截儿,咬在了嘴里,救了战友,也救了他自己。充分展示了,刘迈克沉着冷静的性格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这部电影,关于刘迈克的最后一组镜头,是这样的:
屋外,狂风一阵儿紧似一阵儿;暴雪越下越大。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知青们又在大骚动,人喊马嘶,到处是火光。而同他们一样是知青的刘迈克,却正在站岗值班,最后,为了保护公款,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北大荒。
人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作家和导演对刘迈克的塑造,也有一个过程。从他的昏愦——觉醒——献身,合情合理地演示了一个人的成长,使人觉着很真实自然。
在塑造刘迈克形象的过程中,作家和导演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沉默寡言的刘迈克和大讲革命道理的女指导员的对比,刘迈克和抢劫银行的歹徒的对比,刘迈克和暴风雪中闹事儿的一群乌合之众的对比等等。
最后,我还要谈的一点,就是作者和导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特别注重心理描写。
如:在暴风雪的夜晚,别的知青都在闹回城,对刘迈克的妻子影响很大,刘迈克只用了简短几句话,既安慰了妻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决心。人物心理描写非常细致!
黑色闪电
2010年3月21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