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实施进程中,我们教研员对传统的教研模式都不断地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后经历了“一言堂”式的、参与式的、合作研讨式的教研方式,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发现参与式、合作研讨式的教研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
教师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有着很强的逃避心理。
2.
有参与意识的教师,在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老师们的具体表现是想说,但不知道说什么。
3.
多数能发言的教师常常是逐本求末,丢了西瓜捡芝麻,说不到点子上。
究其原因:
1.
我们活动的设计没有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就是每教师在活动中没有位置感和不可获缺感,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产生逃避心理。
2.
我们活动的设计目的性、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比较盲目,出现东扯葫芦西扯瓢的现象。
3.
我们的教师长期注重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研究与实践,而对教学实践背后蕴含的理论学习、思考和研究不够重视,对课后反思的思路和方法还不甚了解,因而致使教师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创设《问题引导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
本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问题引导式》主题教研活动采取以下程序:
1.
每次活动确立明确的主题。让每位教师知道要“想什么”,减少教师的盲目性。
2.
围绕活动的主题进行适时适量的理论培训。让每位教师“有理论支撑的去想”,因为我个人认为,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如果没有一定理论的支撑和指导是肤浅的,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没有实践的理论讲座,又是空洞的,机械的,缺乏生命力的。所以,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
围绕活动的主题精心预设思考的具体问题。启发教师“怎么想”,引导教师的思维方向,促进教师的深度思考。避免教师在研讨中的随意性和表面性。
4.
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活动要求。指导每位教师明确“怎么做”,使教师在活动中具有角色感和位置感,突出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活动流程体现“问题引导——理论学习——研讨交流——专家引领——反思重建”的行动研究过程,旨在引导教师学会进行行动研究,唤醒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