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听到何炅的一首歌:《看穿》,初一听觉得他那么现代的人,怎么唱这么古典的歌,再细细品味歌词,慢慢察觉,这不是唱的唐伯虎吗?是的,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看穿》的歌词如下:
怡虹别院驻在烟雨楼前
停在台阶没有拦住我越走越远
醉了红颜 也罢 断了琴弦
你若是我会不会在凡俗之前
迟迟留恋
这是一种厌倦 也是一种执念
荒唐的是我
只不过是区区等闲
如有佳丽三千 不如知己一见
别人笑我太疯颠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是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别人笑我太疯颠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是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荒唐的是你
看不懂就说我可怜
呜...如此可怜
金缕玉甲也是布衣袈裟
想问天哪 告诉我到底是真是假
放了天下 也罢 送给人家
你若是我 会不会把富贵荣华
当作一盘黄沙
想到这个传名久远的江南才子唐伯虎,为现代青少年所熟知,应该是缘于周星弛的那部搞笑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可是,我不禁为他鸣不平,呜呼哀哉!
我要讲讲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很不幸,他本人既没有家材万贯,也没有妻妾成群,更没有美貌智慧的知己秋香。据《明史》本传记载,唐寅“性颖利”,博通经史,然“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
,经祝允明规劝,乃闭户折节,并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29岁时举乡试第一,故人多称其为“唐解元”。翌年,唐寅入京参加会试。正当他踌躇满志,一心想中状元
“显亲扬名”时,却意外地牵连进科场舞弊案,羁囚诏狱一年,虽终不了了之,却也彻底断送了他的仕进之路,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益放浪,终生以卖文墨为生,年五十四而卒。
桃花坞位于苏州城北,宋时曾是枢密章粢的别墅,后废为蔬圃,被唐寅看中,于正德二年(1507)建成于桃花庵别业,自号“桃花庵主”,那一年,他38岁。唐寅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隐居在这里,呼朋引类,诗酒度日。《桃花庵歌》是其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最终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避世。这首诗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典型。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见一斑。唐寅内心浪漫忧郁,曾为凋落的桃花下葬,于是有人怀疑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一幕是借用唐寅的这个典故。不管是从哪里来的,从这一细节我可以知道,诗人感叹自己与风雨后的落红同病相怜,便不由自主怜惜起凋落的花朵,把它们好生安葬了,便是为它们找到了一个归宿。可是,自己陨落以后,会有谁来怜惜我把我安葬了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无数怀才不遇之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只有在自然清闲的生活中,人才可以忘掉时间的一切烦恼,放下一切对功利的追逐。“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名利财富不过是过往云烟,得到了又怎么样呢?它并不是永远属于你的东西。赞叹自己如此年纪就已把一切看得透彻。也许我会在世上把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完成自己的心愿,便长此与青灯香案木鱼为伴,了却一生。此生便已足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