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2007-09-05 16:50:41)
标签:

教育杂谈

鲁迅出局

90前几代

必须改变

假装潜水

消失的课文

博客征文

分类: [欲]之原创

 

感谢阅读

我的文章需要您的一票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本文参加新浪

博客征文:消失的课文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语文教材又改革了,难免的又得激起千层浪来,那这次又打算是怎么改呢?据报道说北京的这次教材改革将《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等作品给踢出了语文课本,取而代之的则是《雪山飞狐》《许观三卖血记》等当代文学作品。由于近些年的改革正有逐渐将鲁迅先生朱自清先生等老一辈文学家的作品“革”出语文课本的趋势,再加上此次引进的又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节选。于是,有人担忧起来,是不是金庸要渐渐取代鲁迅了呢?

    好了,首先略去金庸与鲁迅的名字,因为他们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首先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本质的不同,其次他们的写作类型与目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根本没有共同之处的两人就更说不上是谁取代谁,谁被谁取代。单就语文课本来讲,选用的是哪位大家的作品对于教材的本质都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教材始终是教材,它就是拿来考试的,所以永远无法拿来育人,况且真的育人难道是因为一两篇谁谁的文章就可以做到的吗?

    如果除去对鲁迅和金庸的主观看法再来看待课改这件事情,那就不难发现矛盾其实不在于删了鲁迅添了金庸,真正的矛盾与两位大师无关。那到底矛盾是在哪里?还是要提那些不得不提的陈芝麻烂谷子——已在大家大脑深处根深蒂固了的“形式主义”。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首先,先解释官方也就是课改组的观点。他们的意见是教材选文多年不变略显陈旧,加入几篇符合大众口味的新鲜作品比较容易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并且多元化的文章选材也能帮助学生对语文有更多理解。大致就是说文章一改就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和谐了。

    这些理由看上去的确是有些说服力的,但是它们都无法改变教材的本质是为了考试这个事实。何为教材?就是告诉学生考试所规定的范围就在那二十来篇文章里。它最终的目的还是拿来应付考试,就是给它化上再浓厚的妆也掩盖不了。我想一个精神正常的学生肯定是不会喜欢课本的,哪怕是一本装帧精良,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课本。因为无论课程变得如何有趣最后还是免不了考试。与考试有了联系的事物自然会变得令人乏味。

    另外,往课本里加些类似于武侠的文学作品真的就能拉近师生距离填平代沟了吗?我印象里真正喜爱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人是“70后”末期与“80后”前期的那群人,而我这个86年生人的“80后”对老派武侠小说并没有什么兴趣,而生活在我周围的“87”“86”们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态度。我们况且如此就更不要指望“80后”的最后几批人会突然复古爱上老派武侠小说了。而且很不客气的讲,现在连“80后”的最后一批人也都已经处在了高三复习阶段,那只能说这新教材是编给“90后”的高中生们看的。请不要告诉我金庸系的武侠小说可以拉进老师们与“90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连我们这群“80后”在想法上都与他们存在巨大差异,那就更不要期待他们会对他们认为早就老掉牙了的金庸系武侠感兴趣了。现在他们所接触的正是“80后”作家们给他们带来的玄幻、校园、游戏文学之类的东西。也许金庸题材对“90后”正受教育的一代来说还不如《诛仙》来的新鲜,如果往教科书里真的加入这些大概是可以拉近点距离的。但是可能吗?不可能,因为现在全社会的中流砥柱们正是当年看金庸长大的一代,相对于争议颇多的韩某郭某某的“80后”型文章自然还是他们当年认为最时尚最前卫的金庸更容易接受些。也许所谓拉近的形式,不过是在帮助拉近教材编撰者与他们领导之间距离,无论社会舆论怎么说,领导觉得你有新意没代沟令人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可能等到“80后”成为社会主体的时候,还将引发是否要把“80后”们的玄幻加进语文课本的争论吧。

    不过,让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更加精彩些无可厚非,就我本身而言,读高中的时候也是喜欢阅读比较新鲜多样的文字。但是,这不过是我一人的想法,因为可能我喜欢的文章从来都只能是选学课文,而语文教学从来是考什么学什么。在这里不得不承认语文确实是项非常难以考核的科目,你很难拿一个固定标准来衡量某人对汉字的掌握程度,也就是作文可以勉强算是对被考者语言能力的综合考核了。但一次考试也不能只考一篇作文,怎么办?那当然只有上头说考些啥咱们下面就教啥了,这么教对老师对学生对学校都不会有损失。当然就不要说兼顾综合素质什么的,素质教育那是长远收效的东西,而教课为的只是半年一次的审核,不管教学的后效再强,假如这学期看不到成果那就表示教学失败了。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你知道现在老师们对语文教学最无奈的是什么吗?就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即使在课本中面对再多的鲁迅再多的朱自清,等到了课后他们也还是不肯拿起一本鲁迅先生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来看。他们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亦可以说是这个纷乱的音画时代给了他们太多的影响。单纯的文字已经不足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了,他们唯一会阅读的除了与学习有关的我想就是当红作家们的畅销书了。

    也别说金庸能取代鲁迅了,在现在这群孩子们的眼里,他们两位都老掉牙了。这不禁让人觉得悲哀,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本不会因为一两篇武侠小说节选而改变,他们的思想心灵行为方式等早就沾染了太多的市侩气与浮躁。对他们来说,社会、家庭、网络、舆论对他们的影响都更甚于武侠。也许真正取代了鲁迅思想的并不是金庸武侠,真正取代了鲁迅思想的,是那些我们深刻在骨髓里的功利与现实。也别说什么谁谁谁难登大雅之堂,那真正上不了台面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也许,教材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学生们可以对学习更加感兴趣些。可是,无论形式做的多漂亮还是掩盖不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无力。升学考核这个指挥棒还是没完没了的在国人脑袋上挥来挥去。也许这么说有些过分,相较于一直处在尴尬位置上的语文,国人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可谓热火朝天,我总能听见家长们语重心长的教育心肝宝贝们说“现在学好英语,将来不愁吃喝。”的确,社会给予了英语太多的优惠与支持,孩子们可以假英语学习之名看电影听音乐读杂志,只要它们在名义上是有助于英语学习的家长们就不会阻止。而可怜的语文,试问有多少家长在看见自家孩子抱着《朝花夕拾》看的时候斥责过他们应该少看闲书多学习的?

    我想,是社会、家庭对于中文汉学的不重视,才导致了语文教学如此的尴尬。这不是单靠教育改革能改好的。而教育改革,也与鲁迅金庸无关。

 
  北京版语文编委、特级教师薛川东先生说过:“我们碰了以前不敢碰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无意当中流露出了这次“语文课本大换血”的主导者们的真实心态,那就是“新的就是好的,改变就是对的”,这反映了教科书修订者的极度不自信:正因为不知道什么样的价值是应该坚守的,于是就只好用夸张的大改大换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试想十年后作为社会主流的80后对90后说你们应该有更多的忍耐,不知迎接我们的会不会是降龙十八掌!听起来过于极端、悬空,但是思维方式对一个人的指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且困变。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感谢阅读

我的文章需要您的一票

 

鲁迅出局代表90前几代必须改变?

 

本文参加新浪

博客征文:消失的课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