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文:乔叶《母亲针》

(2007-05-11 09:13:50)
标签:

高中

教育

语文

现代文

乔叶

母亲针

分类: 美文品读
 

母 亲针(有删改)

乔叶

    ①母亲现在看来是个粗糙的女人,全没有旧照片里的那种纤柔和婉约。人们说她演过令人心仪的青衣。但是现在她大声说话,大声叫嚷,大声感叹,大声责骂,果敢而决断地做着一切事情。

    不,不能说“一切”。她还会绣花。

    她的花绣得好,方圆十里的人都知道。哪家媳妇能求得母亲亲手绣的门帘或枕套,就会觉得十分荣耀。而母亲也因此格外珍爱她的绣名。为人绣花绝不收费,一旦接了活就全力以赴地绣好。

绣花的时候她专注而沉静,仿佛整个生命都凝聚在指尖上轻轻舞蹈。她坐在窗边,神态安详,仿佛除了绣花,世上再没有别的事情。

    我总觉得她在这个时候才最亲近。我非常想和她叙谈,以唤起她从不赋予我们的那种温柔。但我不敢。长大以后,我越来越觉出我和母亲本质上的相近。多年的守寡生活迫使拖着五个孩子的她不得不像个男人一样地活着。而我虽然外表柔弱,内心的风浪狂波也许只有我自己才能明了那种惊骇和危机。所以我非常渴望做一个看起来又贤惠又单纯的好女人,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冲突。

    于是我冒着粉碎关于母亲的最后一种浪漫构图的危险对母亲说,妈,教我绣花吧。

    你?她怀疑地看了看我,又低下头绣花。

    好吧。过了一会儿,她头也不抬地说。

    她在褥子下找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塑料布,一层层展开。上面是浓重的圆珠笔勾勒出的花草和小鸟。“你要先学描蓝。先在纸上描好了,再描到布上。”

    妈,我直接描到布上好吗?我会认真描好的。我恳求。我知道自己没有那种实验的耐心。……

    我很用心地描着。那花样呆板涩滞,缺乏生机,我只依着大约的轮廓描画,有些地方便随意发挥起来。

    母亲仔细地端详着我描到白布上的那朵花。

好看,很好看。她居然有些忧伤地夸赞。然后她长长地叹了口气:你这孩子就是太不安分太不听话,路子虽不错,到底会多吃一些苦的。

    母亲从没有如此明晰地对我的人生道路表态。她简洁而生动的评价在语音传过的一瞬间便感动了我。到底是母亲。②谁能抵达母亲的感知境界?!

    把布绷上圆圆的绣花架,然后开始用颜色很浅的丝线上底线。浅粉浅蓝浅绿浅黄浅紫。母亲很小心地示范着,不时用绒布拭手。她怕弄脏那些极娇嫩的花叶。

    这么淡这么浅。我有些不耐烦地自语。

    这样才给后面留出余地来。母亲说。什么事开头都不可太火爆了,那样路就窄了。浅浅些好,往后怎么做下去都显得自在。

    我忽然想起《红楼梦》中“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一章里凤姐在湘、黛、钗、琴等诗仙们吟诗前起的首句“一夜北风紧”。众人都夸妙:“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但留了多少地步给后人。”

    果然衬得好。待红红绿绿的重色递次绣上去时,便可觉出底色衬得活泼泼、湿润润、水灵灵的。花儿草儿鸟儿就这么动起来了。

    一朵花很快绣完了。母亲用小剪刀把花面上的针脚剪断,然后用刀缝轻柔地在布面上刮出绒毛。一个个细小的针脚慢慢地站起来,依着颜色排成队伍,那么怯弱,那么可爱,又俨然有着自由的骄傲和独立的尊严。

    这样就活了。母亲说。

    我默默地凝视着那些小小的针脚和手中那支瘦弱的银针。③一朵花诞生了,迈着琐屑的步伐开始行走。她孤傲地支撑,她幽艳地开放,她执著地坚守。她诞生之后就有了自己的命运,谁也无法修改和代替。

    ④即使是她的母亲针。

    抬头,看见母亲正静静地注视着我,目光恬淡而明亮,细致而温暖,关切而疼爱。多年的粗糙滤出如丝如缎的脉流。一滴,只一滴,就已足够。

    我常想,活着,原本很难。

    ⑤而刻骨的爱,竟能够如此简单。

    1、文章以文句①“母亲现在看来是个粗糙的女人”开头。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2、文句②“谁能抵达母亲的感知境界?!”中“母亲的感知境界”是指什么?(2分)

 

    3、请联系文章内容,回答问题(9分)

   (1)文句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2)文句④用“即使”这个具有假设意味的词,有何用意?(3分)

 

    4、文章以文句⑤“而刻骨的爱,却能够如此简单”结束全文,你如何理解这爱“刻骨” 而又“如此简单”?(6分)

    参考答案:

    1、作用:欲扬先抑,并为下文作铺垫。(2分)文句与后面的“多年的粗糙滤出如丝如缎的脉流。”遥相照应,更能突出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对女儿的深刻的爱。(2分)
    2、基于母亲对女儿性格的了解而产生的担忧、提醒。(2分)
    3、(1)拟人和排比。(2分)“我”把母亲绣出的一朵新生小花比作一个有生命的人,(1分)并用排比句“她孤傲地支撑,她幽艳地开放,她执著地坚守”,来突出其在人生道路上坚守着自己个性。(1分)从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1分)
   (2)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骄傲和尊严,都会用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2分)而作为生育养育了女儿的母亲,没有办法和可能去左右、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1分)
    4、“刻骨的爱”体现在母亲对女儿的内心的了解上,体现在对女儿前程的关注上,体现在给女儿的含蓄的人生忠告上,体现在对女儿的包容、理解和暗暗的支持上,这是一种伟大的母爱。(4分)
   “如此简单”,让人感动的刻骨的母爱正是在日常普通生活中透过点滴朴实、平常的言行表露出来。(2分)

    链接:乔叶  现代文:乔叶《母亲针》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河南省修武县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第三期学员。创作十余年来,出版散文集八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短篇小说若干。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奖及第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
    乔叶于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6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算起来已经有十二年的时间了。总体看来,乔叶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散文创作。二,小说创作。
    散文创作阶段:1993年2月,乔叶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之后又在此发表了《愁嫁》《不做情人》《一个女孩的自知之明》等十几篇系列散文,引起了较为强烈的读者反响。当年被《中国青年报》评为优秀撰稿人。同年开始在《青年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1994年至1995年,在《青年月刊》杂志开辟为期两年的“乔叶绿荫下”散文专栏,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叶的第一部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发行两万余册。199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坐在我的左边》,此作品后来多次再版,并荣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奖。2000年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乔叶的散文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迎着灰尘跳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爱情底片》,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薄冰之舞》,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在喜欢和爱之间》,形成了一个出版高潮。200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观音》,此作品于2003年荣获第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200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八部散文集《我们的翅膀店》。
    这些年来,乔叶的散文作品频频被《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仅转载量就达二百余篇,乔叶也被多家媒体评为“十佳青春美文作家”。2003年,乔叶又被国内最具影响的第一文摘期刊《读者》聘为签约作家。她的散文,评论界称道为“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辩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乔叶的小说创作进行较晚,2001年,乔叶到河南省文学院工作之后,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把主要精力转向小说,用一年的时间创作了长篇处女作《守口如瓶》,这部作品共26万字,以头条的位置发表在2003年《中国作家》杂志第10期上,受到多方关注,被评论界认为“以城市黑暗地带的沉重浮生为着力点,大胆地深入到了公众舆论的另一面,对传统道德的虚伪和质疑表达了强烈的质疑和真诚的批判。”2004年4月,这部长篇以《我是真的热爱你》为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单行本。《人民日报》《文学报》《新京报》《北京日报》《小说评论》等媒体跟出了相关评论和报道。新浪网,163书吧网,新E时空网等网站也都推出了连载。社会反响良好。著名评论家雷达在《2004年能让我们记住的文学作品》的综述中如此评价:“河南女作家乔叶的《我是真的热爱你》,表现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乡村女性被吸入城市的‘黑洞’后那种惨烈的经历。这是一种可惧的生存。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展览人欲横流,而是充满了悲悯情怀和诗化的理想精神。”此长篇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长篇小说排行榜,得到诸多业内人士的肯定。
    与此同时,乔叶也进行了一批具有相当质量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她的中篇小说《我承认我最怕天黑》被《小说选刊》《小说精选》《中华文学选刊》《百花洲》等十几家刊物发表、转载和连载,并在当月的《小说精选》“读者最喜欢的小说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被评价为“写出了意识的潜流,让这种意识的潜流冲刷着观念的顽石,使读者看到了一个现代女性复杂微妙的心灵空间。”另一中篇小说《紫蔷薇影楼》于2004年11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并被《小说精选》《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转载,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女主人公完全是一个新式从良妓女的形象。她不伤感于过去的卖身历史,从容地面对生活,有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精明和勇气。虽然用不光彩的手段获得了经济自立,却并不因此自卑人下,反而更自信见过世面。她懂得男人的心理,懂得用善意的欺骗来赢得他们的感情,为了自己的幸福可谓四处逢迎、八面玲珑。这个形象在过去恐怕难得一见,但在二十一世纪初传统与现代断裂的中国社会中,还是有相当的典型性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在大城市物欲文明里“捞世界”又回到小城保守文化中“过日子”的人群经历,表现出两种城市文明的冲突和波澜,颇见功力。”《十月》杂志2005年第2期“小说新干线”栏目以引人注目的容量和篇幅集中重点推出了乔叶的一个短篇和两个中篇,并有相关的文学自传和评论家链接,出刊后在读者中反响强烈。2004年,在中国作协和河南作协联合举办的“河南省五位青年女作家作品研讨会”上,乔叶被誉为“河南五牡丹之一”——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