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李恪争气的儿子和孙子

(2007-04-13 16:46:34)

贞观长歌》暂时停播了,借这个空挡, 
在李恪快被唾沫星子淹死时,我来说点新鲜的。 
话说李恪被长孙老儿整死之后,冤是冤了点,但百年之后,李恪就能在棺材里笑醒了,因为,他可以很豪气冲天地说,“老子没当上皇帝,但老子的儿孙们都很给俺争气!”不信听说我细细说来。 

1.李仁(李千里), 李恪的大儿子。父亲死后,四个儿子被流放到岭南,苦是苦了点,好歹留了条命。武则天当政后,李仁哥几个被赦免了,于是袭了爵位,上江左做官去了。后来武则天听说这个侄儿挺廉洁奉公,于是就派人去当地看望慰问了一下,并送上六个字“儿,吾家千里驹”,李仁一激动,干脆就把名字改成李千里了。后来,武则天大杀李唐宗室,但惟独没动李千里。 

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封李千里为成王。当时,武三思在朝廷兴风作浪,他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大名鼎鼎的安乐公主,李显立了后宫所生的三儿子李重俊为太子,武家人对他很不满,于是对重俊多加羞辱,并密谋废掉他。李重俊忍无可忍,于是带着羽林军冲进武家,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等人,又冲进宫欲杀安乐公主和韦皇后,但是很快被镇压。当时做左右金吾大将军李千里也参与了这次行动,太子兵败后也被诛杀了。睿宗即位后被平反。 

2.李玮,李恪的二儿子,死的早,留下个儿子过继给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了。 

3.李璄,李恪的四儿子 官做到宗正卿(就是宗正寺的最高长官),后来受因为受李千里牵连,贬为南州司马。 

4.李琨,李恪的三儿子,老三这一支不得了,个个人才,还出了个宰相。是谁哩?一会再说。 

李琨在武则天时期历任六州刺史,每一任工作都干得很漂亮。圣历中,被武则天封为岭南招慰使,上岭南招抚反臣。死后,赠张掖郡王。到唐玄宗时,大儿子李祎功成名就,父亲也跟着沾光,李琨又被追封为吴王。 

5.李祎  李琨的大儿子。李恪的孙儿。这个人很了不起。从小就有大志,品行又非常好,李祎的母亲死的早,他把继母当亲生母亲一样孝顺。对异母的弟弟李祗也照顾有加,两人关系很好。到了该袭爵位的时候,李祎坚持要让弟弟继承父亲的爵位,这让中宗皇帝赞许不已,于是便格外开恩,封他为江王。到玄宗时,又迁为信安郡王。在各州做刺使,为官以严洁著称。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 

当时,唐朝最大的边患是吐蕃,石堡城是吐蕃驻守的要塞,玄宗派李祎率河西、陇右大军冒死深入,一举攻破了石堡城,并拓地至千里。玄宗皇帝大喜,更号其城曰振武军。后来,契丹牙官可突于叛乱,玄宗派忠王李亨为元帅前去讨伐,李祎为副将。忠王不会打仗,于是李祎率诸将北出范阳,击二蕃,大破之,生擒了酋长胜利归来,又立了大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就是位同“三司”的一品头衔)。 

但是,李祎功劳越大,嫉恨他的人就越多。不久,李祎迁兵部尚书,为朔方节度大使。但后来就获罪被罢为衢州刺史。天宝初年,又被加以太子少师。第二年,升至太师,但是还没上任就死了。 

李祎不但为官严格,治家也严,教子有法度,教出了三个好儿子。李峘、李峄、李岘哥仨后来都做凭自己的本事做了大官,而且做的比父亲还棒! 

6.李祗 李琨的二儿子,李恪的孙儿。前面说过,李祎把世袭的爵位让给了异母的弟弟李祗。李祗袭爵之后做了东平太守。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河南、陈留、荥阳、灵昌等地相继失守。李祗在当地招募士兵,抗击反贼。这一义举得到了玄宗的大力赞扬和支持。李祗后来在朝廷历任太仆、宗正卿,官做的也不小。 

7.李巘,李祗的二儿子,李恪的曾孙。李祗死后,哥哥李岵得罪,所以李巘袭了父亲的爵。官做到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死后,加封太子少保。李巘性介直,常常当面指责他人的过错。历官清白,住的房子竟然都不能避风雨。但他还收恤家贫的甥侄,慈爱过人,家里也没什么积蓄,死后还是亲戚朋友们凑钱给他下的葬,这好象有点夸张,但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耿直清廉的人。 

 


 
8.李峘 李祎的大儿子,李恪的曾孙。 
9.李峄  李祎的二儿子,李恪的曾孙。 
10.李岘 李祎的三儿子,李恪的曾孙。 

这兄弟三人当时在朝廷居然都位居显赫,老大刚开始袭父亲的爵封赵国公。但是杨国忠当政,排挤与自己政见相左的人,李峘便自考功名做了睢阳太守,弟弟李岘也做了魏郡太守,兄弟俩夹河治郡,都以理行著称。十四年后,李峘调到中央,做了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很快爆发了,安禄山攻入长安,玄宗带着亲信仓皇逃往四川,李峘也陪在左右。到成都后的一天夜里,郭千仞夜起兵谋乱,李峘与陈玄礼等带兵平定叛乱,因功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被玄宗丢在北方,他便逃往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峘的弟弟李岘当时为凤翔太守,留在肃宗身边辅佐他。安史之乱中,兄弟俩各自护主,都立下了大功。长安收复后,肃宗和玄宗都相继回京。李峘升为户部尚书,李岘升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封梁国公。俩人竟然都封了国公。 

老二李峄没有另两个兄弟显赫,但也身居要职。当时,李峘为户部尚书,李岘为吏部尚书、知政事,李峄为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 

当然,要说这哥仨里最强的,当数老三李岘,这个人乐善下士,长于吏治。宽政惠民,爱民如子,勤政廉洁,为百姓办了很多的实事,深受万民拥戴。所到之处,政绩都非常突出。但是,因为经常跟宰相杨国忠对着干,杨国忠对李岘深恶痛绝。 

天宝十三年,当时李岘任京兆府尹(就是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长安连着下了六十多天的雨,杨国忠便把雨灾归咎到京兆尹李岘头上,把他贬为为长沙郡太守。李岘在任时,由于治理有方,宽政惠民,粮价低而稳,深得人心。李岘走后,京城的粮食价格飞涨,百姓们都说:“欲粟贱,追李岘”,就是说要想使长安粮食价格低廉,最好是把李岘追回来。仅仅这六个字,就足以见得李岘的人品、才能和政绩。 

安史之乱后,李岘又回到京城做官。乾元二年, 拜李岘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做了宰相,当时的宰相还有吕諲、李揆等人,但李岘名望最高,所以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都由李岘决断。但此时,宦官李辅国乱政,残害忠良。李岘直言上书弹劾李辅国专权乱政,肃宗半信半疑,只下令制敕归中书省管,李辅国因此与他结怨。后来,李岘又因为直言上书得罪了肃宗,在李辅国的教唆下,肃宗把他贬为了为蜀州刺史。 

唐代宗即位以后,李岘又回京做了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不久,拜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次做了宰相。永泰二年七月病死,时年五十八。 

关于李岘兄弟三人,新旧唐书都有很详细的传记。大家可以自己去找。 

旧唐书评价说,“峘循良,匪躬立事,始终无玷者,宗室之英也。”“岘之刚正才略,有足可称。初为国忠所憎,终沮朝恩之势。处群邪之内,坚独正之心,是不吐也;活东都之命,是不茹也。庶几乎仲山甫之道焉!” 

唐朝宗室出了不少贤才,而且历代皇帝任人不疑,对宗亲贤者也不避闲。唐朝宰相中有九人出自宗室,而且大多都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干,号贤宰相。旧唐书说,这其中最贤者,还数李岘。 

所以说,不管李恪生前多么的不得志,死得又是多么的冤,但儿子孙子出了这么多贤才,也算是倍感欣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蜀王李恪
后一篇:关于李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