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长学科组长如何听课评课
(2018-11-02 11:10:32)
标签:
教育听课评课标准反思 |
听课评课这一项教研员的常规工作影响重大,它集管理、诊断、评估、指导、研究、沟通、交流、鼓励多项功能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改革,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听课评课虽然不像上课那样需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但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点出关键,评出水平,给人以启发,令人心悦诚服,却非易事。
因此,研究教研员如何听课评课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教研报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对教研员听课评课的认识。
不同类型的听课目的不同,听课的侧重点会有差异。听课前明确听课的目的、任务,选好听课的角度,确定听课的重点,可以提高听课评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研员的听课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视导检查型听课;指导帮助型听课;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型听课;教学研究型听课;考核评比型听课。
视导检查型听课是教研员监督、督促学校教学工作最主要的形式。其目的在于了解学校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查找分析学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改善学校教学提出建议而掌握第一手资料。
指导帮助型听课主要是针对新教师或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听课,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帮助执教教师在分析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等方面进行剖析透视,找出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型听课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教学有特色的教师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以树立教学典型。这类听课要求教研员要有眼力,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包括教师本人尚未发现的自身独特的、潜在的教学气质或能力),能够帮助教师将自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当然也应发现教师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教学研究型听课是教研员研究课堂教学,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沟通与一线教师的联系,与教师交流经验,切磋教艺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教研员向一线教师学习,补己之短,开阔视野,提高教研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考核评比型听课主要用于教师考核和优质课评比。这类听课要按照规定的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准确地对教师及课堂教学作出评价。
教研员听课评课要高屋建瓴,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突出,既能指出错误与缺点,也能拿出正道与妙方。为此,要在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有当前的准备,也有长期的准备。
评课标准不能一概而论,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面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听课者,因为对教育的理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本质的追求。评课标准可归纳为“5+X”。所谓“5+X”,就是无论对哪一个学科、哪一种课型的课堂教学都有5个最基本的标准,“X”是强调对不同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有体现其自身特点的评价标准。
5个基本标准是:
(三)教学效果好。这是一堂好课的标志,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学生达到了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
(四)教学方法得当。善于“对症下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X”对于不同的学科和课型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比如,对新教师的上岗课要关注他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对骨干教师的展示课要关注他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对随堂课要关注其是否“实”中有“华”;对优质课要看其是否“华”中有“实”;对实验课要关注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的效果,等等。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所以听课既要观察教师的“讲”,也要观察学生的“学”。听课的主要活动可归纳为“四听、两看、一想”。
教研员评课不只是给予上课教师正确的指导,还影响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影响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所以,教研员的评课比一线教师的评课要更讲究技术和策略。
教研员评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听课笔记,以及评课中思考、发现的问题和萌发的体会都是教研员进行教学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番整理,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归纳出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应该吸取的教训,列出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论证的问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这些教研活动成果尽快发挥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整体发展的作用。
听课评课对于教研员取得教学研究的主动权,取得教学指导的发言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否充分发挥听课评课的效能,不仅取决于我们对听课评课方法要领的掌握,还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基本功和个性特点。我们应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实践,积极探索,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师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