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的教学教案 |
《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家蒲松龄
b)知道《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和他人仿作
2、技能目标:
a)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b)赏析作品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c)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3、情感目标:
a)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b)理解成名看似悲剧开场、最后喜剧首场背后所孕育的更深层次的悲哀,体会作者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层面的改革阐发,试说利弊,激发起内心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背景知识
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他自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并加以加工,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诚如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所言:“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最出名。
蒲松龄有意模仿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曰”笔法,在许多篇小说的最后都带上了“异史氏曰”来进行议论。
3、写作背景。
文章脉络
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以把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划分和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结合起来,分段如下: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征虫”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困虫”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卜虫”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失虫”、“失子”、“化虫”“斗虫”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献虫”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评虫”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手裁举
(3)翼日进宰(段8)
2、词类活用:
(1)岁征民间
(3)得佳者笼养之(段1)
(5)辄倾数家之产(段1)动词使动,使…倾尽(6)成然之(段2) 形容意动,认为…对
(7)早出暮归
(9)大喜,笼归(段4)
(11)蟹白栗黄(段4)
(13)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意动,认为…劣
(15)而高其直
(17)益奇之(段8)形容意动,认为…奇特
3、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试之鸡”
4、一词多义
(1)顾
(2)责
(3)靡
(4)发
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5)未几,成归。
(7)既而得尸于井。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通过“说细节、猜名人”方式引出蒲松龄。 |
说蒲松龄;说古代小说《聊斋志异》;说看过的相关影视作品。 |
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创设课文学习的情境。 |
|
熟悉故事情节 |
先请同学回忆相关国产美术片情节并结合预习作业来交流,要求尽量忠实于原文。 |
小组分工合作,根据其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完成对故事情节的大致描述。 |
调动学生记忆储备,初步了解大概内容,为深入学习做好热身运动。 |
|
扣词翻译全文,每段以“虫”为核心进行简单概括 |
按段请学生翻译,点拨其中各类文言现象。每段结束后即用“X虫”来概括本段。 |
借助于课前布置的翻译作业能较轻松完成翻译任务,解决读懂并把重点集中在文言现象上 |
落实文中重点实词和文言现象,并对全文情节进行梳理,锻炼学生准确概括内容的能力。 |
|
总结故事情节 |
围绕促织和成名一家的命运,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其过程。 |
各自介绍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
各“X虫”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全文的故事情节与成名的人生沉浮路线。 |
|
赏析故事情节 |
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试结合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尤其注重成名“无奈求卜、得虫复失、失虫得新、与少年角”过程的跌宕起伏、成名哀子、少年三笑等细节) |
自主查找分析,一点两点都行。如一波三折,欲扬先抑,现实与浪漫结合等。 |
从内容走向形式,认识趋于理性。并形成对文中社会现实的基本认识。 |
|
讨论故事结尾(运用刘洋、何宣瑾的高质量问题:成名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其最终荣华是作者肯定的幻想吗?要揭露黑暗,为何不让其死去呢?) |
围绕这个由悲剧起,最后看似却还不错的结局深化对课文的分析。 |
分小组讨论问题,形成看法。从而对该问题提出能代表小组一致意见的看法。 |
指点同学透过成名碰巧获得的圆满来看本质。此结果看似圆满,实则悲哀更甚!虽然成名没有死,但反而更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普通人的生死、命运完全由皇帝随意的喜好说了算。成名儿子屈死还要化为蟋蟀,为皇帝取乐。成名家的发达是用一条生命换来的!人生而不平等,普通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完全操控与他人、乃至于他人的一时兴起。这才是社会最最不公平的地方!成名的确侥幸得富,但那是极个别的偶然,在他背后有的是屈死的冤魂。让成名的偶然暴富与他人的最终惨死对比,更突出了这种普通百姓生命的无助感、被支配感,比让成名死去的揭露力度大。 |
|
赏析作品人物 |
1、情节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试观照人物的活动,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性格的认识。 2、让同学仿照“心电图”将“X虫”所代表的成名情绪变化、成名在儿子自尽前后情绪变化画出来。 |
自主选择印象较深的人物,结合文中叙述描写,加以评析。 通过“心电图”进一步体会成名的内心世界。 |
体会作者精到的用笔,处处见人物精神。 |
|
赏析“太史公”笔法 |
1、如何理解“异史氏曰”这一段?在文中作用如何?介绍作者“借古喻今”的笔法及中国知识分子曲折关注现实的优良软弱传统。 2、结合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或启示。 3、大胆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局限性。 |
1、小小组讨论后归纳,关键在于自圆其说。 2、尽量做到具体实在。 |
领悟作者自评的用意。以古说今,让学生找到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 |
|
布置作业 |
布置阅读作者其他小说。 |
阅读作者其他小说,试以文字“说聊斋”。 |
趁热打铁,拓展学生阅读。提升对整部小说的把握和理解。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