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供媒体稿件,发表前请勿转载)
如果说苏轼在宋词中是一面辉煌的旗帜,那么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这旗帜上一颗耀眼的星座。星光闪亮,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人豪放的情怀,还可以看到他对中华民族文化、历http://s10/middle/4cc5349dg8bb116e2a809&690史传承的足迹。关于这后一点,天津印社社长、著名古印收藏家孙家潭前不久出版的《大风堂古印举》收录的一枚“牵黄擎苍”汉印就是明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这是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对他率众围猎的生动描摹。八十年代初在电大古典文学课本上读到这千古名篇时,我曾和同学们讨论过“左牵黄,右擎苍”有无出处,为什么是左牵右架而不是右牵左架?虽然讨论最后没结果,但却在我的记忆硬盘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今年年初,我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参观《孙家潭先生藏印暨师友印作实物展》,看到牵黄擎苍汉印十分欣喜,因为苏轼词中“牵黄擎苍”的出处和传承脉络终于有了完整准确的答案:据《史记·李斯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在被处死前曾对其子感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是目前看到的正史中关于此典的最早的出处。唐代成书的《梁书·张充传》说,张充年少时“不持操行,好逸游。”有一次父亲曾亲眼见到他“左手臂鹰,右手牵狗”正在打猎,这是正史第一次提到牵犬架鹰的姿态。而这枚汉印更是为这些文字记录增加了形象化的诠释和补充。此印高1厘米,印面方1.2厘米,瓦钮,质料青铜。印面左侧阴铸站立人物图形,左手牵猎犬,右臂架苍鹰。犬与鹰上下呼应,鹰首微抬,尾羽伸展。犬尾上翘,尾毛两边乍开,形态极具夸张抽象之美。整个印面人物与鹰、犬穿插借让,姿态舒展,意境凸显,既是汉人出猎场面的生动写照,也是对苏轼“左牵黄,右擎苍”描写的画面佐证。
http://s3/middle/4cc5349dg8bb11cb7dbd2&690
以上图片选自《大风堂古印举
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从左至右分别为印体、印面、印蜕和泥蜕.
据孙先生介绍,这枚“牵黄擎苍”印是他前年在一家文物收藏网站发现的,当时看图片感觉此印是真品,画面从未见过,更难得的是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关。于是他立即通过西安一位朋友帮助与卖方联系,几经周折最后以重金买下。《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是我国目前收录肖形印最多的专著,其中人物类图形有骑马、乘龙、斗虎、猎鹿、荷戟、扬戈、百戏等百余种,但未见与此印相类者,由此可见此印之珍贵。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国著名古印学专家叶奇峰先生对此印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牵黄擎苍’肖形印,是一幅图形精美,内涵丰富的汉代袖珍画。”
此文写作中,河南博友一轮秋老师给予了热情帮助指导,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