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以“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批评个人利益严重的人。为什么要用一亩三分这个数呢?这要从古代的帝籍和亲耕说起。
http://s8/middle/4cc5349dt810194b672b7&690
帝籍是皇帝直接占有的土地,亲耕是皇帝亲自耕种土地的一种仪式。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上古的舜曾躬耕于历山之下,但那时并没有明确的帝籍。到周代,天子帝籍为1000亩。为了奉祀上天,劝民重农,周天子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亲耕仪式。据《左传》、《史记》等书记载,亲耕每年正月择吉日进行。皇帝率王公大臣乘车来到帝籍之内,先由皇帝扶犁耕三个来回,称为“三推”。之后王公诸侯、卿大夫、士大夫分别耕五、七、九个来回。最后由籍田令(负责帝籍管理的官员)带领部属耕完全部田地。自周以后,这种“三推”仪式世代相沿,遂成定制。
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帝籍的数量并不固定,亲耕仪式也屡有变化。东汉明帝东巡时曾耕于下邳(今江苏宿迁),章帝北巡时曾耕于怀县(今河南武陟)。到了清代,皇帝亲耕仪式虽在先农坛进行,但其帝籍却在中南海内的丰泽园。由于这块地的面积只有一亩三分,又是皇帝的“自留地”,所以后人就借此将个人的小天地称为一亩三分地。
由于亲耕只是一种祀天劝农的例行公事,所以尽管年年举行,但实际上往往是“耕籍止于数步,空http://s16/middle/4cc5349dt81019a4a75af&690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但是对于有作为的皇帝来说,这一亩三分地却能起到试验田的作用。
《康熙几暇格物编》中就有一段关于康熙在丰泽园帝籍中选育良种的记载:“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互见一科,高于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早熟。从此生生不息,岁取千百。”后来,康熙下令将这种稻谷推广到江浙一带种植,当年就在江苏获得一年两熟的好收成。后来又推广到江西、安徽等地,也获丰收。从现代科学来看,康熙在丰泽园进行的选种实验是一种单株选择法。它的成功,要比西方的威尔莫林选择法早100多年。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百度,感谢拍摄者的辛勤劳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