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著名报纸)2责任编辑老师:
你们好!
贵报9月5日A11版《艾滋病疫苗研究现曙光》一文中多次出现“HIV病毒”一词。经查阅多种医学专业书籍,贵报“HIV病毒”一词说法似值得商榷。
《实用内科学》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410、411页如此描述: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引起艾滋病的病原1983年被证实是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1986年7月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毒。
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名称解释“
艾滋病病毒(HIV)”中:
|
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名: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在艾滋病病毒(HIV)。它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
艾滋病病毒的迅速变异能力也给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
依上,本人认为在HIV后不必再加上“病毒”。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
顺颂编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