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信件手稿为何会拍出655万元(图)

标签:
稿费手稿我不知道信件名人杂谈 |
综合讯:在今年嘉德秋拍会上,一纸鲁迅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函,以570万元高价拍出。此信共220字(不含标点),平均每字近26000元,再加上佣金(655.5万),可谓一字三万金矣。
网络小丑星短评:
鲁迅的这封只有二百来字的信件为何会拍到如此高价呢?
首先是因为鲁迅的大名气。不管鲁迅的文学造诣如何,他是上个世纪大家公认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曾经是当年的语文课本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凡是上世纪下半叶上过学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他老人家大名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收藏是的名气,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的作品自然而然会得到藏家的热捧。
其次这封信是一个名人写给另一个名人的。收信人陶亢德何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出版人、编辑家,先后任《生活》周刊编辑、《论语》杂志主编、《人世间》编辑,与周作人、老舍、郁达夫、丰子恺、朱自清、郭沫若等一大批成名作家有过亲密接触。
再次,这封信的内容涉及到鲁迅对日文学习的见解:“我的意见,是以为日文只要能看论文就好了,因为他们绍介得快。至于读文艺,却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对日本文化的态度。
另外,鲁迅的作品只所以拍出如此高的天价还与鲁迅的书法造诣有关。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件了不起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很好的将魏碑的自然与文人的书卷气结合在一起,既有时代气息也独具自己的特点。所以,当后人谈及民国书法时,很少有人能撇开鲁迅这一家的。(吕梁远)
附书信内容
亢德先生:长期的日语学校,我不知道。我的意见,是以为日文只要能看论文就好了,因为他们绍介得快。至于读文艺,却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他们的新语、方言,常见于小说中,而没有完备的字典,只能问日本人,这可就费事了,然而又没有伟大的创作,补偿我们外国读者的劳力。
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并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然而欧洲有大作品。先生何不将预备学日文的力气,学一种西文呢?
用种种笔名的投稿,倘由我再寄时,请先生看情形分用就是,稿费他是不计较的。此复,即请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