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琬婷9年级发表的文章《似水年华》

(广东实验中学校刊《古榕新绿》第9期06年4月)
似水年华
回想起第一次踏入省实的校门,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但回眸间又恍若是在昨天。时光就如同流水一般从指缝间滑过,难以觉察,也无法挽留。在这点点滴滴的时光里,涌动着校园生活的喧嚣,和其中那如同冬日阳光般的温暖。
关于中午>>
校园生活,最简单的缩影就是饭堂吧。
都说午饭时间是校园生活中最轻松、最温馨、又最有哲理的时刻。上午五节课的冗长与劳累,郁闷与苦恼,都可以在午饭时间得以解脱。几个人围在一起,探讨一些问题,发泄一些烦恼,话语中弥漫着丝丝的温情,渗透着同学们相互的关爱和温暖。
以前,大家都很喜欢看《苏菲的世界》,于是在吃午饭的时候便一起讨论自己对哲学问题的想法、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有一次,我因为遇见了让我郁闷的事情,在餐桌上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路过的同学们都停下来耐心地开导和安慰我。当小组有课题研究时,大家便在餐桌上,一边进餐一边便拟订好了方案;而到了考试时,大家就在吃饭时交流考后感想,并对考题的晦涩表示不满……
初二时我在校广播站工作,每个星期五中午都是朋友帮我送饭。作为回报,每个星期二中午我都会准时到广播站送“外卖”。那时的气氛是温暖的,狭小的空间里流淌着家的气息,大家便一边吃饭,一边听歌,一边谈笑,时间便这样温暖地流过。
关于考试>>
每次考试前大家都会进入临界状态,忙着订计划、复习功课,或者悲天悯人地发出感叹。更为欢快的事情就是课间时的“抢答比赛”。总是有一个同学看着课本提问,另外一帮人抢答。而当我参与时,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我最先回答问题,其他人都插不上嘴,到后来只能对着我干瞪眼。于是后来,我就只能充当提问者的角色,否则就会被驱逐出局,坐在一边闲着。
关于竞赛>>
始终无法忘记,当时竞赛前的日日夜夜。
记得那时为了备战生物竞赛,我们争分夺秒地阅读旧版教材,近乎疯狂地做模拟题。我甚至在五一假期内看完了一本400页的沉甸甸的竞赛书。那时的投入,在今天看来,我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也许是因为那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自然也衍生了巨大的动力吧。
竞赛前的冲刺,虽然很累、很辛苦,却也渗透了点点滴滴的快乐。
那段时间,和马老师以及几位参赛同学的关系似乎变得更加亲密了,因为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了一个共同的纽带。中午时,马老师总会不辞辛苦地抽出时间给我们指导。在这种时候,我们突然会发现,原来老师也不是总像平时那样“凶”,老师也有可爱的一面。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复习,马老师不仅将图书馆的旧版生物书“洗劫一空”,还慷慨地向我们借出他自己的藏书。课间,总会有一帮“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带着一堆类似于
“金鱼藻是何许物也”“谁是mRNA”的问题冲向办公室,向马老师发起突袭。平时也总有一帮人在为遗传、性状之类的问题争论不休。那段时间的我,辛苦并快乐着。
还记得比赛那天,10个人在地铁车厢内仍不忘互相开玩笑,走在通往高中校区的路上作最后的祷告,坐在老师办公室的转椅上一边左转右转,一边默记着消化系统的结构……真正的比赛就那样过去,坐在考场内的我竟然没有预想中的紧张。直到比赛结束,大家不仅缠着马老师让他带我们到处转悠,顺便还“敲”了他一顿饭钱。围在餐桌边一边闹一边对答案的我们,一定是一道最奇特的风景。
后来竞赛成绩出来了,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我还获得了赛区的第一名。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并不算是意外,因为我们曾有过那样投入的付出。
结果,固然是好的。但是最令我难忘的,仍然是那过程之美。
初中生活已接近尾声,但校园生活中的那些喧嚣、那些温暖却默默在心中沉淀、绽放。张开双手,只听见时间之河在指间轻吟浅唱,那些温暖那些喧嚣,都点点滴滴地印在心上。
广东实验中学 初三(1)班 钟琬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