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010-11-30 06:15:26)
标签:

转载

分类: 校园内外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QIANYIRUHEPEIYANGXUESHENGYUWENXUEXIXINGQU

(同时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转载]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取材于同名古老传说,由中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1959年5月27日首演于上海。由当时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梁祝》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强,在中国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乐评家称,这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这部作品在50年间,在舞台、唱片、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倾倒了世界各地亿万听众。据不完全统计,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中国的唱片发行量超过亿万张。上世纪90年代初,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金牌殊荣。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全曲共分8个乐章: 1:结拜; 2:共读; 3:相恋; 4:送别;5:抗婚; 6:楼台; 7:哭坟; 8:化蝶。
       乐界公认精湛演绎《梁祝》的为南派代表俞丽拿、北派代表盛中国,以及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35ed0100iiql.html点击进入《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针对初中学生的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创设优化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学习氛围,营造学习情景,不但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放松心情,而且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

     1、营造和谐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事实告诉我们,那些厌恶学习语文,认为语文太难的学生,不但在学习上表现出应付了事,而且表现出疏远语文老师和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这些因素是不和谐因素,造成学生学习不是主动学习,而是消极对待,这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愉快的课堂环境,不但消除学生不必要的心理障碍,而且拉进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

    2、强调语文意义

  《教学法》指出:“一门学科就有一门学科的社会作用和科学意义。”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学科的社会作用以及科学价值的认识,将会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语文学科的特点,特别是母语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发挥主体作用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机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把“教会学生学会”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教会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1、注重主体,激发情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千万不要认为语文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就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恰恰相反,学生学习语文等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让学生产生热爱之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2、注重主体,明确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法》指出:“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定势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把“教学目标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其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目标明确化,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注重质疑问难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质疑和解决问题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1、引导学生质疑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教育学》指出:“学生能提出问题,实质上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认识。”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提出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进而开发学生的智力。”疑问不但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探究问题实质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而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知识向技能、技巧、能力转化。这样,不但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四、注重多样训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机械单调的训练方法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训练中对训练题的条件、问题等作多种变化,让学生在多种变化的情景中,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这不但给学生以新奇感受,满足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使学生有强的求知欲望,并且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