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孩子上大学后,许多朋友、朋友的朋友,闻讯把孩子送到我的门下,要我辅导,要我训练。如果我在九十年代初也认识一位孩子十五岁就按正常途径考上清华的家长,我也会感兴趣。对于这些孩子,要我像家教老师那样,去为他们补课,提高他们的分数和名次,我觉得太委屈自己。我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和教育能力也绝对比不上学校的任课老师。要我完全移植当年对自己儿子的做法,我也很难做到。
我儿子是在四周岁左右开始海量阅读的。这些初中生(开始时以遇到学习困难的初中生为主)课业负担这么重,哪有多少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更谈何海量。另一方面,阅读的功效再好,没有一定的量,不耗费一段时间,如何显现?这些家长和学生都希望我传授一些学习“秘诀”,立竿见影地把学习成绩提拉上去。我真是有点儿束手无措。
朋友的感情与信任不好拒绝。我只能应承。大约半年之后,有了新发现。
前文提及,我没有接受过规范的中学教育,这是我的不幸。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我的幸运。因为是自学出身,我对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很容易感同身受。我比较理解他们往往说不出口甚至自己都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所在之处。而且我往往不会就事论事,往往喜欢挖掘深层次一些的问题。这是受正规教育出身、又投身正规教育的老师不习惯去做的。这也是心中比较没有预设的框框的好处,或者按照现在的流行语,有点儿“山寨”味道。
其次,现代教育方式分工明确,各科之间泾渭分明。这保证了知识传播过程的严谨性与封闭性,并且非常易于定量考核。可惜他造成了知识之间的割裂。人脑是不可简单区分的,没可能这部分大脑细胞管数学,那部分细胞管地理,还有部分细胞管音乐。整体化的大脑思维功能遭遇细分型地基础教育体系,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
而我恰恰因为没有受过这种细分型的基础教育,这种分科概念在我心中极淡。通过海量阅读得到的知识,不系统,不规范,无序。正因为我没有分科,有序化的整理自然不会各自割裂地在科内进行。而是在较高层面地综合进行。从某些意义上,它比较类似于高考的综合科。所谓融会贯通是也。
在与孩子的长期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学习数学——或同属此类地物理、化学——感觉吃力,其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来自于数学课程本身。
在前一章提及的那位初二男生例子,就是词汇地理解掌握出了问题。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的原因,有的孩子题目上每个字他都认识,每个词义他都明白,可一旦这些字词组成一个短文后,这个短文是什么意思,他就糊涂了。这应该是逻辑推理出了问题。
(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