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一个窥看人性的场所
(2009-07-04 03:49:32)
标签:
动物园b-29人性旭山星座 |
分类: 积善者福 |
几年前我写一部小说时,曾刻意描述日本多摩动物公园,目的是为了引出二战时一位B-29的黑人驾驶员,被击落后关在上野动物园的故事。当时我出境必然造访城市动物园,发现同样是动物园,性质差异却极大。比方说上野动物园是个强调搜奇及参访者方便性的动物园;多摩动物园则不然,为了让饲养的动物智力不致退化、情绪稳定,工作人员设计了不少机关。
《爱与幸福的动物园》报道了日本旭山动物园如何从几近“废园”,变得大受欢迎的过程。我认为作者暗示了几点所谓“成功”因素:首先是在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建立起来的所谓动物园的know-how,那就是怎么引起游客兴趣,和怎么让动物感到快乐。透过设施让游客更了解动物,便成了园区改革的想象开端。
比方说,为远东豹设计一个高于人类的展示空间,就能同时满足豹的优势感,和游客想接近动物的心情。其次是让动物园有限的空间和物种,去暗示游客自然界的丰富与脆弱,因此它有一个远程构想是如何展示出附近石狩川从水源地到河口的生态。而最重要的一点,则说不定是“巧妙地拉近人与动物的感情”。为此,旭山动物园让动物的进食时间延长,并让它们在通过游戏或机关后才获得食物,甚至为死去的动物做“丧中”的告示牌。
这是一本照片美丽、文字轻松,介绍一个认真动物园的书。但如果读者要在纯粹感动之外,思考动物园中隐涵的伦理与文化的议题,则不妨再读读前几年译出的《新动物园》(胡桃木)以及《动物园的历史》(好读)。而后你会发现,动物园的演化,简直就是一个窥看人性如何面对动物性的过程。从贵族杀戮与炫富的场域到模仿大自然;从实验、研究、观赏的牢笼,到让受难动物复元并使已不幸被囚禁的生物尽可能快乐地度过余生,动物园的观念确实在演进(只不过世界上同时存在着最古老思维和较新思维的动物园)。而“该不该有动物园”、“动物在动物园里快不快乐”这样的大哉问,彷佛也在问我们自己:人类该创造什么样的空间,让自己生活其中才会快乐?
这本书将旭山动物园称为“奇迹”,当然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思考的结果。奇迹指的是造访动物园的人数,而我私以为,说不定奇迹暗示了人类经过漫长的文化演化,竟然学会“试着为其它受苦的动物着想”。这可不是简单的动物性。不过坦白说,我个人对动物园的存在仍有疑虑(特别是这世界上不为动物着想而设计的动物园比例实在很高,台湾就不少)。我想起自己当时在那篇小说里,是这样写黑猩猩的:“愈有智能的生物,他的内心里就必然愈有不为其它生命所知的地方。”
而人类,究竟能为其它生物设想到什么样的地步呢?
(摘编自台湾《中国时报》 作者:吴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