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假期工作趣谈
(2009-06-20 16:11:09)
标签:
趣谈教育部门校方禁补令情感 |
分类: 身边故事 |
中学收补课费现象,是全国都十分常见的问题。尽管某些地方明令禁止收补课费,但“上政策,下对策”依旧不休,许多学校是变换着名目,在收补课费问题上玩“躲猫猫”。
对于补课费,家长及学生不欢迎,学校与老师也有其无奈。补课期间,校方得在软硬件设备、师资力量上付出,这本来就有个成本估算;从学生看,学生在假日接受“传道授业解惑”,是名义上的受益者,经济报酬似乎也理所当然。不过这涉及到问题本源“补课”的合法性——补课是不是必需的?它是单方强制还是双方契约式行为?还有,它算是义务教育的“补漏”还是种经济交易?
在补课问题上,家长学生是意见各异的,但他们“提高成绩,赢得前途”的期望却一致,学校也希望增加升学率,加强竞争力。“向成绩看”的契合点,构成了学校补课的“合法性基础”。两厢情愿了,收费也就成了次生问题。
广东省教育局“补课可以,收费不行”的规定,固然有民生含量,但却有些不切实际。既然承认补课合乎情理,又怎能把补课和经费问题割裂开来呢?纵然补课不是“金钱——知识”交易,它有成本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成本不由学生承担,那总该由教育部门担负吧!可是教育部门“只有善心不做善事”,对老师无补贴,对学校不支援。经费缺口不补上,让学校自负亏损,这不是逼着学校“有偿摆摊,无偿派送”吗?
升学压力下,补课成了“挤上独木桥”的正常化竞争手段;补课被允许,经费由谁摊派成了疑;补课费遭受质疑,校方和教育部门的解释互成犄角,各示无奈······学生、校方、教育部门,都被补课这个小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教育资源成本与配置严重错位,教育义务性而又没摆脱‘产业化’枷锁”的教育生态所挟持着。都“差钱”,都吁求能摆脱“补课成为高考、中考砝码”的畸形局面,但谁都没办法,只能被动接受并将成本转嫁。
“收补课费”顽症凸显出了教育生态的脆弱,教育资源再配置、“义务性”规定与“产业化”倾向重新平衡的问题,在警示着社会——是时候对当前面临的教育困境“补课”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