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改革的步子比较大,可以说在全国也算是走在前列的。那么 2007年的中考试题也一定会在2006年的基础上稳中求变。试题依然会努力体现课改理念,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等。
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想给一线语文教师尤其是即将迎接中考的语文教师几点建议。
一、重视细节,夯实基础。
近几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考查,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工整、美观地书写几个词语或一句话。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可是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不可否认的,这一细节被忽略了,结果学生在中考中就可能因字写得不规范、不工整、甚至难以辨认而丢分。又如卷面上学生的书写还算工整,可是错别字满篇。尤其在综合性学习与作文中,错别字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得分。还有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一些细小的问题,学生平时就不太注意,不论逗句,一律是一个小黑点;引号改用的地方不用,不该用的地方乱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导致失分。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
二、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小学生应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240篇(段),因此对古诗文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在古诗文的考查上也有很大的变化。从最基本的给上句填下句到给下句写上句,再到提示性默写、理解性默写等,对学生的古诗文考查层级也上了一个台阶。具体语境的设置摒弃了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背诵,在背诵中理解。
反思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教师把一首诗恨不得掰开嚼碎、一字一句地分析给学生,从大意到主题,不厌其烦地讲解,最后是学生背诵记忆。这种记忆并不长久,因为它没有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可能会出现默写时几句或几首记混的现象。只有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记得牢。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改变教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题材的作品,然后比较它们的异同,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即可。也可以让学生整理同一主题的诗歌,送别类、战争类、思乡类、爱情类等等,再比较它们的异同之处。这样学生对诗歌有了自己的理解,自然记得又快又准。
另外,近几年的考题也都涉及到了文学名著,名著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授课时间非常紧张,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很难抽出时间认认真真地把名著读一读。一般情况下,到了初三,教师会给学生一些备考资料,将各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主要情节等予以总结,学生看这些省时又省力,所以读资料代替了读名著。这种做法是完全的应试对策,并不足以推广。我们的教师还应该在引导学生读名著上多动些脑子,想些办法。经典的片断课堂上教师带着读,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其余的章节自然会主动去读。读了,自会有收益,自会有提高。有了积累,在考试中自然会有优秀的发挥。
三、强调方法,培养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上也下了功夫。如读图题,让学生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还有做读书卡片,一词多义的选择等题型,也都体现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又如修改字词句中的错误这种题型,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下探究、发现、改正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更是侧重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即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阅读语段的理解及写作的考查就更不必说了。 由于近几年的中考题阅读语段的选取都选自课外,许多的教师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课文都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老师到底应该讲什么?”也有一些教师完全抛开课本,选一些所谓的美文来给学生讲。其实,我们的教材选取的都是一些优美的范文,同时它也只是一些“例子”。照本宣科,目光只局限在课本上固然是不对的,但是彻底丢掉它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在讲好范文的基础上适当的向课外拓展,选择一些与课内文章难易程度相当、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探讨,与课文作比较,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才能得以提高。近几年的中考阅读语段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基本注重课外语段,抛开了课本,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教师也要与教材脱离。教材中选取的是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若彻底抛开它们,既耗费时间与精力,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都应该立足教材,把握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在考试中拿到新的从未读过的语段也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做好。
写作是大家一直都比较重视的,作文、周记、日记、随笔等等,办法想了很多,这方面的训练也做得比较扎实。可是不得不承认,在中考试卷中,五十分的作文得分率并不高,为什么呢?我想,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与点评不够到位,不够及时。我们一线教师都有切身感受,那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课时紧张,正课与练习都忙不过来,根本没时间在作文的讲评上多做工作。其实作文,很多时候需要面批,一对一,把学生叫到跟前来仔细讲解,告诉他如何修改,为什么这样改。而这是需要大把的时间的。这一矛盾的解决还需我们共同探讨,寻找办法。另一方面,可能使教师把作文教学与平时的教学剥离开了。上课就是老师讲课,作文就是学生写作。我以为,这两者应是结合在一起的。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前的小活动、课上的积极发言等等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多让学生说,多听学生说,他的主观理解与感受是独一无二的,是非常宝贵的,而这些也都是他写作的宝贵素材。试想,学生说得好、说得流畅、有真情实感,写作文时还会觉得没啥可写吗,写出的文章还会枯燥无味吗?
归根结底,日常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许多好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锻炼都在这里:动手查字典、辞典,自己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动手做知识卡片,积累文学常识;动口朗读诗歌散文,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动口交谈、诉说等等。
让我们一起努力,抓住课堂这一宝贵阵地,注重细节,夯实基础,重视积累,强调方法,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