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学传承中华文明千年智慧 其中蕴含怎样的玄机?2

(2009-02-09 08:20:34)
标签:

人文

中华文明

逻辑符号

易学

伏羲

星座

分类: 易之探究

伏羲就是以阴阳为基础建立了模拟自然的易学系统

田园:刚才王老师开篇的时候说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孔子写的,孔子是那样地赞叹伏羲,他认为伏羲发明的这套具有神明的能力,可以认识自然、模拟自然、利用自然的知识系统就是易的系统。易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智慧、最系统的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也是唯一发祥于源头,流传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化。

我们称伏羲是人文始祖,就意味着人文始祖的这个称呼,是标志伏羲画卦这个事件的是一个标志,标志什么呢?标志生活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在那个时期开始发生了一次亘古至今的思维质量上的大飞跃,是文明和蒙昧的转折点,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始点和出发点。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左传》,在《左传》中称伏羲是“太昊伏羲氏”,太昊的意思就是赞美伏羲,他的智慧像太阳一样的光芒四射,像月亮一样的皎洁而高贵。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伏羲是和日月同辉的。他说是伏羲的思想像黑暗中的指路明灯,引领着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

那我们这里边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伏羲创立的“易”到底是什么呢?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易经》是不是一回事呢?《易经》和《周易》是不是又是一样的呢?这其实是几个概念。

严格地来说“易”是伏羲发明的,是以阴阳逻辑为基础的,以方圆结构表示的整体逻辑符号体系,是描述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模拟系统,通过联系自然式的思维方式建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文明独有的,大家知道,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认识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个方圆结构的基础模型就称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直接地说来,易的定义就直接指向这张《方圆图》。

那么怎么来理解这张图呢?其实这张图有点类似我们平常所说的数学模型,图中的每个符号都代表了特定的事物,而且它各个符号之间又有相应的逻辑关系,它们交互相织成一体,形成了对自然万物运行的抽象和模拟。这张图是个极度抽象的模型。由于它每个符号都代表了无数个具有同一属性的具体事物,所以就搭建起来了抽象模型和具体世界的桥梁。《方圆图》既是一个抽象模型,又可以表达具体事物。当我们对具体事物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将它归类为这张图中的一个符号,然后按照这个符号的自然属性和运算原则,来揭示事物运行的本质。

田园:由易的定义,我们就涉及到了阴阳。我们最常说的阴阳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简单地说,阴阳是易描述蕴藏在自然背后、推动规律发生变化的基础因素和内在的动力,它是易逻辑的基础。

在伏羲的易中,太阳、地球、月亮这三球就是一个局部的模型。太阳对地球的直接作用就称为阳性作用,月亮受太阳影响产生的和它自身对地球的作用就称为阴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认识,都可以在阴阳的逻辑下进行解释,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物皆有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的。伏羲就是以阴阳为基础建立了模拟自然的这套易学系统。

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卦”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基本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卦是文字出现之前用于记录和推演的逻辑符号,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文字符号和运算符号。每个卦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它跟其它卦之间的推演关系。在《方圆图》中一共有六十四个,就称为六十四卦。第二,卦又代表特定的时空本质,一方面卦对应不同的事物,比如我们平时说的天就由乾卦来代表,地由坤卦来代表,另一方面看似根本没有关系的不同的事物之间,又因为有相同的时空本质可以归为一个卦。比如天,父亲、圆圈,又都可以是乾卦。战国的时候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指空间,“宙”就是指时间,“宇”“宙”合在一起就是指时空的意思。当然今天“宇宙”这个词已经成了天地万物的这意思了。在伏羲的易中,“卦”就代表着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第三层意思,卦是蕴含天体变化预示事物发展先机的思想。大家看卦这个字,左边是一个圭字,右边是一个占卜的卜。

“圭”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天文观测台,“卜”就是它旁边立着的,后来称为“表”的这么一个竹竿。后来的天文观测仪器圭表就是这样来的。

“卜”这个意思就是表示预知、预兆的意思。所以说卦这个字呀,就指明了研究天体运行,可以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先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解读周易
后一篇:谈周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