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第一引路人,应该怎么当?

标签:
教育育儿引路人思想道德家长 |
应当说,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理念中,对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是予以高度重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学校和家庭特别是家庭,似乎很难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手段去促成其发挥作用。而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学校和家庭未能恪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职责的事例,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这些天,有报道称,教授建议学生向老师下跪感恩。前些时候,有地方规定中小学生要向过往车辆敬礼。等等。这些做法之所以都引起争议,就在于其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这一教育理念有悖。尽管这些做法都有堂而皇之的理由,比如为的是感恩,为的是孩子交通安全等等,但果真如是就不必如此舍近求远,毕竟感恩方式有很多种,不是下跪了才是感恩,敬礼了才是维护生命安全。下跪磕头、向过往车辆敬礼,摒弃的是平等意识,复燃的是尊卑观念。
上述故事只是最近几则相对还比较极端的例子,在很多情况下,不少学校和老师在孩子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确有未尽职责之嫌。很多时候,都只是在教孩子知识,未能教孩子做人,或者说在教育做人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如何培养一代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始终是一个寤寐思之的重大课题。
家庭和家长在孩子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可能不太在乎孩子这方面的成长,只一味地教导要学习好,成绩优秀,要有出息,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诸如此类。有的家长虽然重视,但往往擅言传而不擅身教,所起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我经常去学校接孩子放学,不少家长的素质确实不敢恭维,比如有的家长把车就停在路口下车买早餐任双向车辆排起长龙,还有的家长因为老师下课晚了些就口出污言大骂老师,等等,人们当然就不免为这样的家长所培养的孩子担忧。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第一引路人。上述情况表明,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未尽职责、未发挥好作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可能事倍功半。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条件下发挥好家庭和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如何促使家长和老师自觉担起职责,值得我们深思与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