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综合复习题】

(2009-01-11 13:44:53)
标签:

新小说派

元小说

交叉小径的花园

鼠疫

博尔赫斯

拉丁美洲

杂谈

分类: 校园内外

12.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主题?
马尔克斯是从整个拉丁美洲的地缘政治学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孤独的主题。他反思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他的诺贝尔受奖词的题目《拉丁美洲的孤独》也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拉丁美洲的视野,还是“百年”的时间尺度,都升华了孤独的主题: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孤独,也不是一个家族的孤独,甚至也不仅是马尔克斯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拉丁美洲”以及“百年”的字眼使孤独的主题最终与整个拉丁美洲的广袤的大陆以及一个世纪的漫长历史联系在一起。马孔多是一个落后、封闭的殖民地国家和地域的象征。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不仅没有为马孔多带来现代文明,反而最终使之走向毁灭。但这种结局却对拉丁美洲大陆的政治生命产生着一种政治警示的作用。对孤独与死亡的抗争由此构成了小说的真正的意图。
13
.什么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小说家经常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黑色幽默”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在文学上的反映,它试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无意义和荒诞的最大的反响。“黑色幽默”小说家集中写的是社会现实处境的荒谬及其对人的个体存在的挤压,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其主要艺术特征表现为:无以复加的变形与夸张;运用滑稽讽喻的手法,冷漠、无动于衷甚至是调侃和嘲弄的叙述调子(写人的处境的离奇荒诞、怪异);取消传统小说那种连贯性的叙事格局,使小说碎片化、集锦化、杂糅化等。
14
.如何理解黑色幽默小说的“杂糅”特征?
黑色幽默小说的“杂糅”就是在小说中把多重文体与文类杂糅在一起,巴赛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特征。白雪公主曾经在大学里学过文学,她的意念往往又与学术性的文化论题有关,小说中因此充斥了关于悲剧和诗歌的学术讨论。此外读者还能在小说中读到书信,读到毫无文学色彩的平铺直叙的公文写作,读到长达一页的王子名单,排列了三十多个王子的姓名。在第一部结束后巴赛尔姆还针对读者设计了关于小说阅读的问答题,譬如:“你喜欢目前这个故事吗?”“白雪公主是否像你记忆中的那个白雪公主?”“你认为创造新形式的歇斯底里对今天的艺术家是否是一种可行的行为?”“你是站着读书?还是躺着,坐着?”等等。这一切,使小说成为多种文体和文类的大杂烩。
15
.“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什么象征性含义?
在小说中,“第二十二条军规”指一个自相矛盾的圈套,一个陷阱。它隐喻了人类的一种悖论般的荒谬的存在处境,作为一个生存的总体隐喻它直接指向当代世界的生存现状,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谁也看不到,但却无所不在的统治。
16
.简析萨特小说《恶心》中对“恶心”的感受。
萨特在小说《恶心》中把对“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它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萨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它既然是一种主体的反应,那就正映照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既然外部世界的存在、自在存在只有通过恶心才被显露出来,那就说明了外部世界就是一个令人恶心的世界。总而言之,在萨特看来,外部世界的根本性质就是恶心。”
17
.加缪的小说《鼠疫》中的“鼠疫”这一意象有什么象征性含义? 
《鼠疫》中的“鼠疫”这一意象的象征性含义是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正如加缪在谈及自己写作《鼠疫》的基本动机时所说的那样:“我想通过鼠疫来表现我们所感到的窒息和我们所经历的那种充满了威胁和流放的气氛。我也想就此将这种解释扩展至一般存在这一概念。”小说结尾这瘟神发动的鼠群,正象征着人类始终面临的惘惘的威胁,象征着毁灭人类的一种可知以及未知的力量,它是关于人类总体生存境遇的象征表达。由此,“鼠疫”的意象就上升为“一般存在”的概念高度。
18
.新小说派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小说派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
  (1)对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主要包括对传统小说关于“真实性”观念的质疑;新小说派首先质疑的是传统小说关于“真实性”的观念,认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对环境的注重、对人物的刻划所反映的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不仅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而且以真实性的假象欺瞒读者。同时,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手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理习惯。
(2)
在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世界,主张在作品中抛弃任何作家主观的思想、见解和议论,作家所做的只是精细、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尤其是刻绘外在的物质世界。因此,对“物”的重要性的强调在新小说派这里走向了一个极端。
19
.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消解意义(放逐意义的维度)的做法主要有哪些?
(1)
消解深度。传统的小说的意义是建立在“深度”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的,小说家总认为他的小说试图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小说总是隐含有一种深度,而这深度就是小说的意义。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不相信世界有一种深度和意义存在,力图创作出一种排斥所谓深度的“表面小说”,在技巧上表现为大量运用视觉性极强的词汇,惯于不厌其烦地描写事物的形状、数目、方位、性质、质地等等物质表层的特征。
(2)
瓦解叙事。打断叙事的连续性,大量运用场景、细节、断片,读者很难再读到一个完整的有连贯情节线索的故事;新小说派小说家尽可能地在小说中摒弃故事,即使有故事情节的某种形态,也表现为一种未完成状态,小说的讲述方式通常表现为“现在进行时”,小说成为叙事者的正在进行的叙述行为,所以,“未完成性”构成了新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20
.为什么说有两个罗伯—格里耶,一个是客观主义者,另一个是主观主义者?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名字有双重含义:主观心理活动“嫉妒”,与客观物质“百叶窗”所表现的“观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表现了新小说派的重要观念:“物化”主题——人的主现心理和情绪与客观存在的“物‘密不可分。
《嫉妒》同时又是一部自身内部具有某种悖论性的小说,是自我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叙事者在不动声色地呈现着“物”,另一方面这个叙事者并不是一个所谓冷静客观的人,恰恰相反,他是“所有的人当中最不中立、最不偏不倚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永远是一个卷入无休止的热烈探索中的人,他的视象甚至常常变形,他的想象甚至进入接近疯狂的境地”。“是这个人在看、在感觉、在想象,而且是一个置身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人,他受这感情欲望支配,一个和你们、和我一样的人。”简单地说,《嫉妒》的叙事者是个被“嫉妒”的心理疯狂折磨的有强烈主观情感的人。因而罗兰•巴尔特说有两个罗伯•格里耶,一个是客观主义者,另一个是人本主义者,或主观主义者。
21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写作
后现代主义写作是一个异常庞杂的领域:(1)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把小说当作是一个虚构的文本世界。他们力图打破文学是对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反映的神话,而直接承认小说的本质就是对世界的想象性虚构,是作家对杂乱无章的创作素材的编织和缝合。(2)他们不仅在创作观念上强调小说的虚构性,而且往往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刻意表明文本的虚构属性,并用各种各样的叙述手法凸显小说本身就是—种虚构行为。(3)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使小说成为充满元叙述的元小说。(4)具有文类和文体的杂糅性。 
22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创作有什么特征?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创作主要有以下特征:
  (1)把小说当作是一个虚构的文本世界,他们力图打破文学是对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反映的神话,而直接承认小说的本质就是对世界的想象性虚构,是作家对杂乱无章的创作素材的编织和缝合。
  (2)写作过程中往往刻意表明文本的虚构属性,并用各种各样的叙述手法凸显小说本身就是—种虚构行为,使小说成为充满元叙述的元小说。
  (3)具有文类和文体的杂糅性。
(4)
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
23
.什么是“元小说”?
“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当一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
24
.简述博尔赫斯的创作特征。
  (1)具有玄学特征:每一篇作品都关注某种宇宙模式或者宇宙的某种属性(无限性,不可数计性,永恒的或者现在的或者周期性的时间)。小说中充斥着对无限和永恒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以具体有限的形式传达出来。力图以有限表现无限。
  (2)小说中充满了形式化的意象,比如梦、镜子、废墟、花园、沙漏、罗盘、锥体、硬币、盘旋的梯子、大百科全书、迷宫等等。这些意象不同于一般小说或诗歌中的意象,它们都有鲜明的形式化特征,有可塑性,是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又有玄学意味,可以在小说中对它们进行形而上的阐释。
  (3)杂糅性(见《交又小径的花园》要点)
(4)
小说具有幻想性。但他写的往往不是纯粹的幻想小说,而是更擅长于把幻想因素编织在真实的处境之中,在小说中致力于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
25
.如何评价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博尔赫斯的小说以幻想性著称,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他在小说处理幻想题材的方式。其实博尔赫斯写的往往不是纯粹的幻想小说,他更擅长于把幻想因素编织在真实的处境之中,从而在小说中致力于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譬如《交叉小径的花园》,就制造了一种神奇的时间花园曾经真实存在于中国的幻觉。真真假假就这样混杂在一起,从而表现了博尔赫斯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高超技巧。博尔赫斯的对小说学的贡献正在这里。他的出现正像卡夫卡、乔伊斯、罗伯—格里耶一样,也使人们对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再度思考,去追问小说的可能性限度究竟如何?小说在形式上到底还能走多远?如何在小说中处理真实与幻想的关系?小说能够用什么样的虚拟和变形的方式呈现人类象征性的存在图式?这些都是博尔赫斯带给20世纪小说领域的值得珍视的启示。
26
.解释关于“时间零”的理论。
卡尔维诺的“时间零”理论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个猎手去森林狩猎,—头雄狮扑了过来。猎手急忙向狮子射出一箭,雄狮纵身跃起。羽箭在空中飞鸣。这一瞬间,犹如电影中的定格一样,呈现出一个绝对的时间。卡尔维诺把它称为时间零。这一瞬间以后,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狮子可能吃掉猎手;也可能被羽箭射中而亡。但那都是发生于时间零之后的事件,即进入了时间一,时间二,时间三。至于狮子跃起与利箭射出以前,那都是发生于时间零以前,即时间负一,时间负二,时间负三。
27
.《交叉小径的花园》总体构思的出发点(也是作家所迷恋的“意象”)是什么?它是如何体现在这部小说中的?
“迷宫”是博尔赫斯所迷恋的意象,构成了他的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总体构思的出发点。“迷宫”这一意象是通过小说中关于崔朋的中国迷宫故事体现出来的。小说所具有的迷宫的特征则表现在:整部小说文本可以看做是一个谜面,而谜底则是“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叉小径的花园》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迷宫故事,时间在这里也具有了迷宫的特质。博尔赫斯理解的时间,不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线性时间,而是一种具有玄学特征的迷宫般的时间。博尔赫斯对迷宫的酷爱也正因为“迷宫”意象非常适合于承载一个关于宇宙和世界的幻想性总体图式。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迷宫是一个象征物,它真正影射的是一个形而上的、抽象的“时间”主题。如果说整篇小说可以看成一个譬喻的话,那么“迷宫”是喻体,真正的本体是“时间”。
28
.结合作品选,说明《交叉小径的花园》如何体现“杂糅”这一后现代主义写作的特征。
《交叉小径的花园》包括了多种创作动机,也包括了多种小说类型,这就是该篇小说表现出的杂糅性。《交叉小径的花园》把不同类型的小说模式组合嫁接在一起,即在文本中综合了不同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不同的小说文体,也有不同的小说类型,同时也有不同的叙述方式和主题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杂糅”这一后现代主义写作的特征。由此,《交叉小径的花园》引发出的小说学问题是小说家如何在文本中缝合不同的情境、文体乃至不同的叙事文类。从这个意义上说,缝合与杂糅构成了博尔赫斯的小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博尔赫斯在小说中融会了更多的东西:主题、形式、文体、小说类型,此外还杂糅了不同的情调与美学风格。
三、论述题
  1.结合《变形记》节选,论述这篇小说如何体现卡夫卡小说的主要特征——总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
总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是卡夫卡小说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在《变形记》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疑是具有荒诞色彩,但是卡夫卡通过精细的描写却使这一荒诞的情节显得真是可信。这取决于卡夫卡的细部的写实原则和艺术手法。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卡夫卡所注重的不在于展示外部世界,而注重内心心理表现,在《变形记》中表现出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作品虚实交融,人虫合—,穿插的故事和场景常常游离于情节之外,有时记录瞬间的直觉,有时显示离奇的梦幻。人在一夜之间变成甲虫,一方面有人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又逐渐具有了虫性。读来看似荒谬离奇,但在异化社会中,人丧失谋生能力,被社会遗弃,无异于一只甲虫,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本质揭示。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最初的反应尚不是对自己变成甲虫这一残酷现实感到惊恐,仿佛变成大甲虫是个自然不过的事,而是担心老板会炒他的鱿鱼。他像平常一样,想着他的工作,想去赶车。他形变心不变,虫形人心,时时还在关心家人,为自己不能上班赚钱造成家境贫困而内疚。这一切使小说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荒诞性,情节虚幻怪异。但对荒诞事件描述的细节,人物内心心理的表述,却是现实的,真实可信的。家人从希望他好起来到完全失望;从小心翼翼地照顾到残忍无情地置他于死地,这一切都通过格里高尔的感受与心理活动,描绘了一幅现实的家庭生活图景。细细品位,便觉真实无比。卡夫卡将荒诞不经的事件安置在极为平常的家庭生活之中,同时又以极为真实自然的日常生活内容去进一步展示荒诞不经事件的全过程。
《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社会甚至家庭、人伦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终使他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这就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可能面临的生存处境的变形化的写照。卡夫卡以一个小说家的卓越而超凡的想象力为人类的境况做出了一种寓言式的呈示。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最亲近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他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种本质特征。《变形记》因此也状写了人的某种可能性。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的一种悬想。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变成大甲虫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它是我们人人都有可能面对的最终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写的是人的生存现状。因而,当格里高尔本人和他的家人发现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时候,都丝毫没有怀疑这一变形在逻辑上的荒诞,而是都把它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实接受下来。卡夫卡的写法也完全遵循了写实的原则,仿佛他写的就是他在生活中所亲眼目睹的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读者也完全把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作为一个我们自己的生存处境的写真而接受下来。虚幻荒诞中蕴含着现实真实,现实表现中充满了梦魇荒谬。两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卡夫卡”式的主要艺术特色。
2
.结合《喧哗与骚动》节选,谈谈(1)昆丁的叙述交代了哪些故事情节?2)昆丁的叙述如何表现“意识流”的特征?(参照《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第71页注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