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帖)春天之光彩——舞台后的李殊(一)
(2012-07-30 16:54:52)
标签:
转载 |
(博主注:认识李殊,是通过柏林禅寺明海大和尚的博客链接进去的。知道李殊,是在1992年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早认识她的。那一届与李殊同时获奖而现在仍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有江涛、毛宁、孙悦。不过,明星的博客我很少看,但是,映入眼帘的她的第一篇博文就让人觉得:这个明星不像明星,好真实。而且发现她是明海大和尚的皈依弟子,也是佛教徒。在这五光十色、躁动的年代,一个从事这样职业的人,居然活得如此平淡、真实。那就一起来了解李殊吧:
原文出处:http://www.beidaxuezi.com/mag/0302/09.html
李殊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87887903)
春天之光彩——舞台后的李殊 |
|
|
2002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在电视台做导演的妹妹说来我家取一本录象带,顺便给我带一位朋友来。我知道她的朋友不少,不知今天她要带怎样的一位朋友来。既是妹妹的朋友,我也不必拘泥于形式,随便地拢起凌乱的散发,像平时居家一样,穿一件丝织套头衫,一条印花休闲裤。当门铃响过我打开门时,一缕春风扑面而来,接着从妹妹旁边闪过一位靓丽的女孩儿:高挑的个头儿,均匀的身材,尤其是那张脸庞,洋溢着春天的光彩。 “歌手李殊,现正在北京大学艺术管理系读研。”妹妹向我介绍道。 随着一声“你好”的问候她跨进了我的家门。 “噢,认出来了,你好。林林常跟我们提起你呢。”我边说着边把她们让进了客厅。 彼此简单的寒暄之后,我递了茶,算是尽了东道主的礼仪。她们开始工作:看录象节目,讨论下一期节目的构想。 当她们忙完了的时候,我走进了客厅。原本以为和客人不是同行,无话可说,就随便聊起了女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家、孩子、老人,还有北大艺术管理系的一些情况...... 谈话之间,我细细观察她。凭借着我从小在艺校长大的经验,不难感觉到她身上潜在着戏剧小生的影子:俊俏、儒雅、超凡,并且还有几分迷人的潇洒!她似乎更像我小说中的某个人物,除了亲切、自然之外,有种特殊的风韵。这风韵无雕琢,似天然,绝没有刻意的痕迹。她素面淡然,甚至连口红都不涂。她的发型,她的衣着样式、颜色,都与她的气质和肤色搭配的极其协调,既有当代的时尚意识又具传统的典雅风貌。如果不知道的话,会全然不以为她是从娱乐圈的脂粉堆里走来。 她的谈吐随和,举止大方。她的随和与大方,无法让我把她与舞台上那个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并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十佳优秀青年”荣誉称号的李殊同日而语。 200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我的母亲也集集不落地成了它的忠实观众,并且赞誉片尾曲《人间情多》是个成功之作。妹妹听了得意极了:“想听这首歌,那容易!这歌是李殊唱的,我给您要她一张专集好了”。话题间很自然地涉及到了歌手的处世和为人,她对李殊的评价是:处世低调,生活恬淡,唱歌认真,与人为善。这样的评价出自妹妹之口,已经是很不低了。 对一个人,我习惯远距离地观察,近距离地交流。更习惯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现象去揣摩一个人真正的品质。此后和李殊融洽的交谈与交往,使我把她也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春节过后,她要把她新近出版的两张影视歌曲专集送给我,于是我们约好,上午十点钟在我的办公室见面。可十点钟已经过了,仍不见她的影子,我便打她的手机与她联系。不想这时她已经在我们校园的西门口等候了,因是第一次来,对路线不熟悉,我告诉她原地等我,我去西门接她。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校园里一片寂静,只有几只长尾喜鹊在大树下嬉戏、觅食。令人新奇的是,嫩绿的草儿已在人们不经意时破土而出,路旁的柳丝正在微风中舒展着它们慵懒的腰枝...... 远远地,就看到了李殊那辆黑色的轿车在大门外静静地等候着我。从摇下的车窗朝里望去,我看到的依然是那张洋溢着春意的脸庞,只是一缕头发变成了浅栗色,轻轻地飘拂在春风里...... 她让我想到了席琳·狄翁,当她把亚麻色的头发染成黑色时,更增添了她女性的魅力。 打过招呼,我上了她的车,她礼貌地朝门卫挥挥手,将车驶进了校园。她向我解释她迟到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婆母身体不舒服,她只好先把儿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再把婆母送到海淀医院看病,所以来晚了。 无论她解释不解释,我都不会怪她,因为她迟到的时间并不太长,况且说,她是在尽人间孝道,远比我们的约会重要得多。此时,我体会着给她当乘客的感觉。她的动作不急不缓,她把车开得匀速、平稳。然而她格外地谨慎,使你依然不会认为她是个驾车的老手。当汽车开到我们的办公楼前,我看出了她的迟疑,她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停车位置。 在我们正前方有一个空着的车位,它的旁边不远处有一棵树,如果把车停在那里,汽车和树中间只会留下一个窄小的空隙,从那里走过的人会很不方便。李殊调转车头,重新寻找合适的车位。车位是找好了,可她“倒库”的技术我实在不敢恭维,几经努力,才终于把车端端正正地摆在了车位里。 随我走进办公楼,她目不斜视,大大方方,用低沉的声音向我叙述着她婆母的病情,全然不去顾及旁人是否在注意她。走进我的办公室后,她有意识地、轻轻地把房门关严。 因为她是朝鲜族的媳妇,我特意给她泡了一杯大麦茶,请她鉴赏我这茶的质量。 听她的歌,和她聊天,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我珍惜与我投缘的每一个人,更珍惜与他们交流的机会。 李殊的歌我听过不少,对她的演唱风格我也稍有了解,但像今天这样专心品味,我还是第一次。李殊的歌唱天赋是显而易见的,可李殊的家人却没有一个是搞艺术工作的。她的父母是国家干部,她的父亲希望她上大学,然后做一名医生。可李殊生性活泼,善于表现自己的才能,在学校一直是文艺骨干。同院的邻居对李殊妈妈说:李殊很有天赋,她爱好文艺,是不是给她请个老师指导指导?于是李殊妈妈采纳了邻居的建议,在李殊八岁的时候,便送她去跟常香玉的儿子、儿媳、小香玉一起学习河南豫剧。随后考上了河南省艺术学校,专攻豫剧。那一年她1.64米的个头,但还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因为个子高,老师就培养她学习小生和青衣。 就在她临近毕业的时候,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到河南艺校挑选演员,李殊被选中,从此来到北京。全总文工团的进京指标是上级领导特批的。李殊也是全总历届学员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 不久,全总文工团成立说唱团,领导考虑她有戏剧的功底,就调她去说唱团,主要演唱河南坠子之类的说唱曲目。一年之后,组织上安排她去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于谭平、梁杰、高栋松老师,学习民族唱法。 由戏曲转为民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声、韵味都要调整。刚开始时她特别不习惯,因为年龄小,不适应,总跟自己怄气,摔本子,发脾气。经过老师细心的辅导,加上在演出实践中的磨练,她演唱的民歌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团里每年要有一百多场的慰问演出任务,这无形中给李殊提供了大量的舞台实践的机会。在此期间,她反串演唱流行歌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受观众的欢迎,于是她欣然改唱了流行歌曲。 演唱流行歌曲之后,李殊来到中国音乐学院明星班系统地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明星班是已故的王铭老师创立的,韩红、孙浩、李进、韩特、李殊等一批优秀演员很幸运地成了明星班的第一批学生。 (原文出处:http://www.beidaxuezi.com/mag/0302/09.html 李殊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87887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