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市真的那么可信吗?

(2012-09-17 21:32:12)
标签:

生活记录

随笔/感悟

杂谈

超市

真假

分类: ♡心情随笔♡(生活/感悟)
    超市和菜市场到底哪里好?我觉得是看各人认为,各有各的好处。自从来到深圳,买菜一直习惯在超市买,因为超市的东西品种齐全,菜和水果、日用品都可以一起买。我不喜欢在菜市场买菜的原因有很多:种类不全,缺斤少两,以前还有很多店主报几斤几两,还要自己口算核对价钱,所以觉得很麻烦。其次比较麻烦的就是有些菜市场小,不想买了菜又换一个地方买米,买了米了又换一个地方买水果。久而久之,就习惯在超市买,打了称,直接去给钱。

     我可能是出于心理作用一直觉得超市就比外面可信。尤其是肉类,我很少在外面买,怕是什么检验不合格的或者其他问题。其实心里也明白超市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好,也并不是什么都是安全的,只是当一个人自己认定的东西除非自己去推翻,否则别人说的永远都不可信。一直以来我在超市买东西都是直接打好称就到收银处付钱,买了多少东西,付了多少钱,我只关心总额多少,找补多少,小票的种类和件数从没有细看。直到有一天,我在某大型超市购物的时候,在收银处碰到我前面买单的人跟收银员争吵,说是给小孩买了几次本子,明明只拿了一本,但打出来的价格是一打的价格,而且已经不止一次了,要不细看又被吭了。我才意识到,原来超市也不是我想象得那么靠谱。从那之后,我是比之前注意一点,如果东西买得多,我会大概看一下打称出来的价格,然后对总额能知道个大概。虽然注意了,但也并没有发现什么错单的事。我还一度以为自己太小心了,也许就是之前那买主自己弄错了,超市都是系统化,应该是不会出错的。

    又是一个星期天,我和老公一起去买菜,买好所有的东西,如往常一样推着购物车去收银台买单,一百多块老公已经给了钱正准备往外走。但因为我这么多年都是自己买菜做饭,自己买了多少东西,大概多少钱心里多少有点数,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那些东西并没有那么多钱。于是,我停下来看小票,查看里面所列是不是都是我买的东西。结果一看,里面果然多出了一项:甘草42元。如果多出的是菜类水果那还好点,也许我还不会一眼看出来。因为我买的就是些菜类水果。可是这甘草我连是什么我都不知道。于是,我跟收银员说这是怎么回事,我的东西还没拿走,我根本没买甘草,怎么会有甘草呢?收银员说我看看。她打开袋子没翻几袋,就看到一袋水果袋上除了贴着6.8元的真标签外,还贴了个甘草42元的标签。我奇怪的是那个桔子在打称那儿并没有出错,我明明白白记得就是6.8元。其他人并没有接触到我买的东西,直到买单。打称那儿虽然偶尔也会打错,这倒不是第一次碰到,也有好几次了,但这个我相信是无心之失。我想打称那儿多贴那么多钱的标签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我只买了一份水果就6.8元,即使我不看,收银的时候42元,我能不知道吗?所以我很确信,那个标签就是在收银那儿被贴上去的,因为看到我东西买的多一些,故意的。当我质问收银员为何有甘草的时候,收银员一下子就在水果袋上找到了标签,如果不是自己所为,她能那么明白吗?她们也很快退钱给我了,不敢多说什么,明显就是理亏,而且也怕我继续留着那儿说点什么会对超市和收银的形象有损。因为确定是故意捣鬼,所以我很生气,但想想算了,把坑我的退还就好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二次,还是在同一个超市。也就是前几天,我和妹妹一起去买菜,这次只有几十块钱。经过我以前遇到的甘草事件,我们东西稍买多一点就会看小票。这次,我的并没有什么问题,可妹妹的又出问题了,我们一人买了一袋枣,打称的标签明明是冬枣9.8元,可小票上是蜜枣13.6元。我还以为是不是只是叫法不一样,但我的小票上明明显示的也是冬枣,而且妹妹说就算是叫法不一样,那价格相符也就算了。结果找收银员说,她的解释是:系统乱码了。妹妹说:哦,乱码了,怎么老是往多里乱,从来没有给我们往少里乱。这次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比上次更迷糊,收银员照着那袋枣打的价,为什么会成蜜枣。迷糊不迷糊都不重要,但我相信又是故意所为。

    虽说并不是每个超市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多出的数额也不是很多,但我觉得买了单以后看看小票还是可以的。邻居也曾在另一家超市买过假牛肉,发现后退还给他们,他们全额退的。她说:如果我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也不敢拿去,如果他们不是心里明白,她们也不会让我退。这些事,真不知道怎么说,生意场上的坑蒙拐骗早已司空见惯,但当自己遇到的时候,我还是会因为几十块,几块钱而愤怒,因为我觉得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在把我当傻子坑,想赚钱可以把价钱标贵一点,用正常的手段让人家心甘情愿买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