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孟子》的教育智慧

(2009-03-21 08:44:00)
标签:

《孟子》

浩然之气

弈秋

孔子

中国

文化

分类: 百味杂陈

感悟《孟子》的教育智慧

感悟《孟子》的教育智慧孟子是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综观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它主要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史,而古代语文教育又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典籍是中国古代社会学校的必读书。而孟子则是对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从《孟子》一书中反映出来。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我们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吸取我国古代教育家探讨教育理论的一些有价值的熟悉,古为今用,对我们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很有裨益,能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充实、生动,具有民族形式和风格。

一、“人性”“人格”与教育作用

孟子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孟子认为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他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认为对应这“四心”的仁义礼智不是外加的,而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要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才能得到。孟子还提出了“反求诸已”、“内视”、“反施等原则方法,认为学问的真谛在于把迷失的方向“本心”找回。“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因此,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孟子学说中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蓄积“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孟子的这些主张和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志士。孟子还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要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认为普通人经过量的积累,也可以逐渐形成圣人所具有的“浩然之气”,这种看法尽管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味道,但对养成道德上的气节操守,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

孟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他尊重教师,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孟子门下授业弟子众多, 最有名的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作为有名的私学大师,孟子曾显赫一时。他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时的规模、气派以及受到的礼遇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孔子,经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③ 《孟子》一书据说就是孟子和其弟子们共同整理而成。

孟子认为教学必须有目标:“羿之教人射,必志于觳,学者亦必志于觳。大匠诲人,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他的教育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教育目的有一点不同于孔子,即他明确提出办学校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即“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主体。

三、孟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主动精神,自求自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就是说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学起知识来才能得之于心,用起知识来才能应之于手。这就印证了学生预习——自学能力,查找——获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辩——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把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他认为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使书为己用,而不能书云亦云。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要求他的学生不能只想念本上说的,假如死读书,读死书,就会越读越傻,还不如没念过书的人聪明,即他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孟子十分留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不论聪明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地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他说:“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又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学习也要打这种避免中途而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3,言近致远,以博返约。孟子强调教育者要为人师表。教师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自己先把问题弄明白,然后再把学生教明白。教育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理论基础,再经过认真钻研把握要领,然后再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这就说明教人由近及远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博学而详说之,将以返说约也。”;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就是这个道理。

4,循序渐近,欲速则达。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并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提醒人们:“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其进锐者其退速”继承发展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5,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孟子说:“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正因为如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他认为,除了自暴自弃者外,对有心问学的人都可量才施教。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即:君子用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禾苗的,有促使品德完美的,有促使才能通达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不能登门受业的人私自取法的。这五条,是君子用来教育的方式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他还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6,“学”“思”结合,读书存疑。孟子主张把熟悉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轻视闻见之知。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孟子认为,从“闻、见”中所得的知识,假如不经过思考而加以分析、整理、引伸、归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必然导致所学然无所得;假如仅仅有了思考而不以所学为依据,那也是属于空想而且是很危险的。所以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强调"",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意义。但孟子更留意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主张"引而不发",忌讳"越俎代庖"。他说:"大匠不为拙式改变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上心》)。意思是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或是抛弃操作时必不可少的墨线;善射箭的后羿也不会因为学射人的笨拙,而改变弯弓时所应达到的限度。君子教人,正像射手教射一样,搭上箭拉满弓,并不把箭发出去,只是示范性地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他认为教师应有一个标准,并且不能随便使之降低,要以跃跃欲试的姿势去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孟子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也还重视怀疑的精神,这比孔子"阙疑"的精神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不疑则不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他把在进行学习时大胆怀疑,作为一种激励思维的方法,认为就是对教课书上的知识也能怀疑。设疑引思,激思求解。通过设疑、思考、理解而获得知识。反映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同时也反映了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性是确保教学成功的要害。所以说,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则重在参与其中。只有师生的相互配合默契,教与学达到共振共鸣,才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也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其中最主要的练习方法是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和问难。问和疑是一对嫡亲姐妹,要多问,就要多疑;要好问,就要好疑,孟子就是这么做的。基于他的读书实践和对“思”的重视,孟子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教育学生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进行学习时大胆质疑,作为一种激励思维的方法,认为就是对教课书上的知识也能怀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设疑引思,激思求解。通过设疑、思考、理解而获得知识。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达到他预期的效果。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要做到、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7、正人正己,以德服人。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以德服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其身正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心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由此出发,孟子主张教师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用正道教育学生,“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假如自己不能按仁义道德行事,就会威信扫地,更不用说教育别人了。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由此认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尽心下》)勉励人们要以身作则。他同时批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认为那些自己懂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是非常错误的。

孟子的教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罐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旨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把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把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追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他还提倡启发思维。他认为学习成绩不决定于天资的高低,而决定于学习的态度,他用生动的故事作比喻,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应该“揠苗助长”。他又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教亦多术”,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目标,都要因人而异。孟子又特殊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他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要求学生不轻信、不盲从书上结论或前人之说,通过积极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儒家教育思想使我们形成了民族性格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在今天人们的思想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无不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学说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珍贵的财富。

 

 

 感悟《孟子》的教育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断尾狐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