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人人平等”
《〈论语〉新译》主编 金
池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孔子是“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家族论”的炮制者的说法。孔子是不是“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家族论”的炮制者呢?下面,我们用事实揭开这个谜底。
众所周知,“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家族论”的理论基础就董仲舒提出的所谓的“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在“三纲”思想误导下,又派生出“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能不亡”等封建意识、封建道德、封建说教。这些封建的东西是不是孔子的初衷呢?看看下面的事实,就一目了然了。
据《论语·八佾》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鲁定公问:‘君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侍奉君呢?’孔子答道:‘君应该按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侍奉君。’”这里所说的“礼”充分体现出君臣平等的关系,而并非像后人所说的那样——即使君无礼,臣也要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曲直的“愚忠”,乃至于“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荒唐地步。由此可见,“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等“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思想并非孔子思想。
另据《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子路问怎样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规劝他。’”孔子主张侍奉君主“勿欺也”,即“不能欺骗他”是正确的;孔子主张侍奉君主“而犯之”,即“可以规劝他”也是正确的。其中不仅没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糟粕,反而表现出孔子为了正义和真理敢于并鼓励弟子向君主提出意见的思想。
另据《论语·微子》记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意思是“齐国送一些歌舞美女给鲁君,季桓子收下了,好多天不上朝。孔子便离开了鲁国。”从孔子发现骄奢淫逸的君主和大夫不理朝政、昏庸无道,便弃官不做离开鲁国这件事不难看出,孔子不但没有和最高统治者卑躬屈膝、同流合污,反而敢于蔑视最高统治者,拂袖而去。孔子那种不畏权贵、不惑美女、不慕金钱,一心走德治新路,无私无畏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这正是孔子不慕虚荣,不卑不亢,坚持人人平等的具体行动。
说完国事,再说家事。据《论语·里仁》记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的意愿不顺从,对他们还是要恭敬而不违背礼节,替他们操劳而不埋怨。’”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是可以委婉相劝的。委婉相劝本身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哪里有什么霸王作风——“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的意思呢?有人说:“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是儒家“孝道”的糟粕。其实,这根本不是孔子说的“孝”,根本不是孔子的主张,而是后世儒家孕育的、统治者炮制的封建糟粕。
还有,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意思是“孔子在家乡,非常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一样。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善于谈论,只是比较谨慎而已。”由此可见,在家乡不多言多语,与乡亲们和谐相处;在正式场合,比如在宗庙或朝廷上,则落落大方,谨慎而论,与大家和谐共事,均体现出孔子这位官员的仁者风度。《论语·乡党》篇还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意思是“在乡人举行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仪式时,孔子总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由此可见,孔子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这位平易近人的官员,从来不搞特殊、不摆架子,总是和乡人打成一片,实践了他自己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的主张。
既然这样,那么,“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以及由“三纲”派生出来的“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能不亡”等“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到底出自哪里呢?据考证,是汉代“鸿儒”董仲舒等人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炮制出来的。他们的伎俩是:明里“赐封抬高”孔子,暗里却把“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等封建糟粕强加给孔子,然后借着孔子的名誉兜售自己的封建糟粕,把孔子当工具愚弄人民,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事实上,孔子一向主张“人人平等”。除了上述证据以外,孔子提出的“泛爱众”和“有教无类”思想也是孔子一向主张“人人平等”的明证。
2008年10月28日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