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成为作家”/一滴…雨
注:此文是针对《成为作家》一书所存在的“不存在性”,来评批或更全方位的剖析,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怎样才能成为作家?
《成为作家》是一部三十年代由美国作家布兰德创作的据说被称为经典的作品。中文译本由刁克利教授翻译,对于这部书的很多观点,本人在阅读之后,得出如下结论:有八股之风的教条,另有大话西游的神传。而可取之处是“它是一副良药”。能够安慰很多习作者,成为“梦想当作家”的一部分人心灵的寄托,因为有了这种寄托,为文字痴迷痴狂的这些人更可能的去选择等待或执着。
这样看来,一部好作品,也许它并不能真正影响你的一生,但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某种寄托。也是从这个角度看来《成为作家》实际上并非让你能成为作家,而是给你一幅安心静神的药。吃下它,你会对文字有所希望,即使不能有成绩成果,也会按照书本中所说的找出那么几个条文。并按照条文中所说,来自我阿Q下:噢,原来,我并没有按照《成为作家》的某条某章来做啊!当自我安慰产生以后,就更加信服《成为作家》真乃神书,它说中了!
说它是一副良药,比时间还要有效的去疗你的失落,慰你的寄托。而说到教条,众所周知,八股是明清科举考试用的一种文体,教条,死板。用到现在,可以形容某些教育,用一些框格圈定灌输进学生的脑海,比如“文凭”制约着就业,不管是否真材实料,只要有那纸证明,就让你就业的路上多一条砝码。《成为作家》内文中不乏教条的灌输,比如:先把作家的定位暗示性的“性格分离”的群体,虽然解释双重或多重性格更是幸运的一部分作家,但实际的这样的解释恰似欲盖弥彰,假设了某个存在,又否定某个存在,这样的啰嗦可能造成的误解就是:成为作家,你所必备的就是要具备“多重性格,性格分离”。这样很多人会错误的认为:某些狭隘的想法和见解,属于验证作家“必须性格”。无疑这是错误的!
其实每个人都具备双重性格,这像一片叶的两面,我们总喜欢把阳光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而阴暗的那一面,一般隐藏的很深,这比如人的自私,比如谎言,比如冷漠......一个大我,是始终能够体现美好的;而另一个小我,则会始终潜伏在内心深处,并可能不时作怪。为何呢?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无法排遣或消除掉自身的一些不阳光的地方。不要试图制造无谓的“性格谎言”,无论性格多么的怪异,其实无非是那个正反面的置换,这些性格元素与是不是作家无关。
说到大话西游,我们都知道喜剧之王周星驰扮演的孙悟空最让人记忆犹深,那无厘头的大话,首先把气场造大。气场一大,就会顺着假设继续造下去,直至产生更多的气场,让观众兴致勃勃的一路痴下去。与大话西游相似的是《成为…》一书也造了这样的一个气场,大话让人活在真实与虚幻,通过一场虚幻爱情,演绎了人们内心中的渴望。而“成为…”则是通过制定好的哪怕是繁文缛节,来触动文学爱好者的内心的那种“欲望”,这羸弱的一击就颤巍巍的让梦想成为作家的写手草根们狂欢不已,一路高歌一路写下去。所以说在产生的触觉中,它们具备着相同的力量,这也是经典的力量吧。
当然我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书具有的“可模拟性”。在初学写作时,很多作者往往对于该怎样写好一篇文章,有时是一头雾水,单凭自己的见解或感想随意性的表达,这样往往造成他们的文字成为流水账式的浅白直观。而《成为作家》第一章首先明示:写作本身的困难,要不要写作。这样的引导是有利于作者加深阅读印象。而慢慢模拟其中一些可学之处。所以能肯定的是它具备的“可模拟性”。
而我的观点则是:作为作者,首先你要想清楚:
“为何要写”?你写的目的是什么?若纯粹为了写篇日记以记录生活,那么无需考虑怎样成为作家,因为你写的本身就是给自己看的,是纯粹的生活日志,这样也是不应该有底线有门槛的,否则就违背了你写的意愿,会让自己背上没必要的“包袱”。所以在写作之前,我认为必须要做的是确定“为何要写,写的目的”?若没确定我建议还是不要把写作当作一回事,因为不是靠码大量的流水账文字,你就可以得到一个“作家”的称谓,这些流水账也不会使你获得更多精神享受,反而只会成为负担(你会想着如何赚取文字佣金,若得不到,烦恼就来了,这样你写的目的就是获得“烦恼”了)。
我这样的分析,并非奉劝天下文客停笔或者整顿,而是替写作者们担忧:在写之前,一定要想好了“写的目的”来坦坦荡荡的开开心心的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暂到此,此书不错,值得学习。本人观点,并非臆断,每一章节,均有可取,每一章节,都有缺憾)。
(此文已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成为作家》评论里。并将继续评批下去,文章将以图书形式存放,欢迎国家出版单位洽谈)。
http://pic.17xie.com/c/90/66/10116690-1.jpg 图书链接:http://zonghe.17xie.com/book/1011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