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式精神世界”里的网络文化/一滴…雨
浅谈网络作家与诗人们
网络文学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大众文学写作的机会,网络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快捷通道,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按理说它的发展与传统文学是不存在相互冲突,但在网络文学中出现的“伪式”精神世界,事实上把网络文学给糟蹋了。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伪式精神世界”里的网络文化。
关于这个词汇的产生是本人用一些观点论证得来的,何谓“伪式”?很多人说自己很迷茫,迷茫到“灵魂受苦”,哪里来的苦呢?是自己对生活不满还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也许很多原因造成闷在欲望里面,超拔不出来,失去心灵的方向感。当心灵失去方向感的时候,精神根底上其实还会是一片迷茫,还是无法完成对生命的根本肯定。当精神附着于现实的趣味与自然的流派时,这种精神就是“伪式”的,伪装有了灵魂的内容,伪装得道成仙。
当人人用这种“伪式的精神”在网络中来张扬个性来力图达到功成名就时,这时的文学很可能已经变味了,已经是随处可见垃圾,假如以迎合大众口味为主导,用低级趣味来使文学变异时,作家,这两个字就真的毫无价值了。
文学被商业化,这充分说明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并不有悖于它的正常发展,但更多时候,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成的悲哀, 网络文学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互联网,良莠程度自不必说,很多人误以为码一些流水账就可以通过签约,或者是可以出版,殊不知流水账交到编辑手中时,竟然一文不值,文学这个“东西”说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要迈进一定的门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部可以流传可以上市的小说,是作者经过大量时间不断的创作修改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通过对生活的感悟人物的素描情节的跌宕来点石成金来感动读者,而并非记录一些日记式流水账,那样的结果当然出版社不看好,读者不看好,所以不要错误的认为:我能写一部小说,就可以称为(作家)了。
当然,作家是什么?作家是码字的机器,作家是~什么也不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的‘名人背后的文学’只要名有了,那么再来点文的,这人就可以出书了,就可以签名销售上架宣传了,而出版社象嗅觉灵敏的某种动物,只要名人一有动态马上闻风而动,提前预约。那些辛苦码字的机器们,仍旧在拼命敲着键盘,苦苦用心血的抒写幻想着某一天有伯乐出现,这匹千里马能有出头之日,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这就是差别,这就是平民与名人之间的距离,一辈子你都赶不上人家的那一回眸。这当然也是片面了些,自娱自乐式的精神娱乐很多人还是需要的,所以即使用“伪式”来迎合潮流,也是无奈之举。
而传统文化里的文学,因为很多框格使部分人依然生活在固定的模式状态里,造成一些机会的错失。作家叶匡政先生以诗人的激情喊出了“文学死了”四个字时,曾经以引起轩然大波,实际上他的本意是在暗讽当代文学的生存现状:文学研究机构死了--是因为文学研究机构的考评大搞形式主义;文学学术刊物死了--因为所有的文学学术刊物只要花钱就可发表论文,如不符合它们荒谬绝伦的审稿要求,即使一字千金,你也无法发表;作家协会死了--因为它成了豢养文学官僚、奴才与假作家的集散地...... 这就是现实,并非无中生有。
还有一部分号称诗人的人,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诗歌,只要是不停的(回车)就可以了’,敲完此话不禁汗颜!这把诗歌,都当成什么了啊?“回车”中不断产生的究竟是不是“诗歌”呢?我们无法去制止但我们还有眼睛还有思想,评判一首诗的优劣也许不仅仅是角度问题,立意韵律隐含性以及文字的凝练度都是相当重要的,那不仅仅是靠不断的“回车”就能称为“诗歌”。
当然纵观当代网络流行诗歌中的确还有这样的体式——梨花体,也许正是梨花体的出现真正扼杀了诗歌!若真正要讨伐毁坏诗歌的罪魁祸首,应该找它来算帐,也许是它的大肆张扬和宣传有着直接关系。当它盛行的时候,无疑给一部分人造成错觉,那就是:随便一句话,就是可以成为称谓(诗歌),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创造这样的(诗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啊!这样看来我们倒真是活的忒惬意了,忒舒畅了。这样的说法你会认同吗?是不是自欺欺人式的掩耳盗铃呢?诗歌是凝聚语言和思想的精华,而非口水而非白话,所以我认为是后期的梨花体下半身的尝试造成了今日诗歌的没落。让泱泱大国中的百姓对诗歌彻底的失望,再有就是诗人自身的那股傲气,很多写诗的认为自己是高深的、渊博的、颖悟的、敏锐的、别人所不及的、是高人一等的,这样的结果也势必造成挤兑式的没落,从而形成走向边缘文化的一种趋向。
网络文学里的“伪式”的精神世界,是广大写作者集体营造的,因为拒绝平庸,因为这半瓶子墨水,我们集体选择了‘精神自杀’,用自己的笔伪装自己,用迎合的心态营造出适合大众口味的小食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必须附着于现实。
最后我敲一句文学的概念,它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我认为也许它应该这样理解:文学是用文字的形式来“培育灵魂”的一种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