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小人还是伪君子(错位的“真”与“伪”)
/一滴
...雨
(这是浙江大学自主考试中的一道题)
真小人与伪君子这似乎是异曲同工了,小人的“真”与君子的“伪”都是半斤八两,可惜伪与真一字之差的错位,令词义有着天壤之别。(若伪小人真君子岂不天下太平)只是很多人认为: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强的多,真的吗?
看过莫里哀的著作《伪君子》的朋友也许知道,他刻画与揭露的是伪装圣洁的“教会”,这种伪装是令人讨厌的,大众为什么喜欢评判这样的人物呢?也许答案很简单:因为,这通常违背了人们心底最纯良的那种愿望。即使你本人也是伪君子,但可以原谅的是自己,不能原谅的是别人!
真小人这时走过来说话了:他说自己比较“真”真的很“小人”。小人的真,被很多人认为是“坦坦荡荡”,晕!这样我先驳一下这样理论,既被冠称“小人”就不存在“坦坦荡荡”,这个词用在小人的行为上,是不配的!
真小人也有着伪装,那就是:我是小人,我怕谁?!这种无赖式的口号一是给自己的行为早下个套,上个包装,二是也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认可,其实细琢磨,“真小人”的内心是脆弱的,这种脆弱是源于茫茫人海中关注他的实在太少了,他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往往制造一些潜在“动机”,这样的意识就很可能促使他做出一些自认为“很了不起”的行为。像(阿Q摸小尼姑)的这种“大事”都在“真小人”的思想范畴内。他才不管这种行为引起的后果,只要有人说:看,他虽然小人,但做在明处啊!
愚蠢的他便以为这是赞赏,做在明处的“小”,实际是他“大”的欲望,膨胀心会继续让这欲望继续下去,继续做着那种“被理解”的梦,这种自我安慰养大了“真小人”,成为社会“毒瘤”。小人永远是小人。
“伪君子”幸灾乐祸了,踢跑了“真小人”他该上场了,剩下的就是他是主角了,“伪”字不简单,历史中,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伪”,明明要解散大臣的兵权,却假装以身作责,这暗里示意话中话还是被大臣们明白了,这样后来的确巩固了宋王朝的中央大权。很多历史人物是用“伪君子”来篆刻了自己的碑文。
人们之所以痛恨“伪君子”是因为他们缺乏真君子的坦荡,真君子的诚信。而是用少于真的那些假象来掩饰。也许通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假象很令人反胃,所以特别讨厌欲盖弥彰讨厌“伪善、伪爱、伪捐、伪官等等”。
“伪君子”细分析较之“真小人”的心理要成熟些,为什么说成熟些呢?因为他不象“真小人”那样的无赖式的豁出去。也就是说,那张脸皮还是要的,必要的时候就“伪”一把,不受到外来攻击,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这种细打算盘通常认为是聪明之举,但往往会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不确切和尚未做好铺垫的前提下,“伪君子”的真面目便会被舆论杀死。
但只因为“伪”要比“真”多了脸谱,这脸谱的长久扮演未必能成坏事,必定还是有一张“脸谱”可用,心存一念的善,也许就在这“脸谱”下隐藏,等某一天良心醒了,这脸谱或许他们会自动取下的。
(选自一滴...雨编著:《笑弹杂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