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黄帝内经太素》一书的看法

(2019-02-13 09:04:20)
标签:

我对《黄帝内经太素》

分类: 古藉整理

我对《黄帝内经太素》一书的看法

 

    我前一段时期抄录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月出版的精装本,上注明隋.杨上善撰注。出版说明的最后两段是这样:本書是一部優秀的古醫书,它的内容,主要方面都是好的;但因时代的限制,個别提法,在今天看来,是并不恰當的;但因此類提法,为数甚少,同时,此書主要供學術研究用的,因不予删節,希望讀者有分析地阅讀。关于本書撰注人楊上善是什么朝代的人,因爲正史没有记載,近人有些不同的説法,有的说是隋人;有的说是唐人。我们姑从林億、李濂、徐春甫等人的説法,稱爲隋人。

    写此者,老学究也,不用简体字;不偏不倚,说明了编者的公正。谢谢他们没有删节,谢谢他们将此书的原貌呈现给了后人,功德无量!

    细致地复读出版说明,其实他们也倾向此书出于隋,理由是唐代“王冰注的《素问.天元纪大論》等篇,无一语竄入”。怕引起争端,因此公正地拉了几位墊背人的话,来替他们作证明。

    我认为此书确实出于隋。隋代虽是个短命的朝代,但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举制即始创于此时。在中医学上也是如此,《黄帝内经太素》的问世便是证明。说其决不会是唐代产品,理由是其不但《天元纪大论》等没有收入,而且《素问》之首篇《上古天真论》也没有收录在内。说其在遗失之篇中,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卷二的“摄生”只断尾而不缺头,怎么没有了长长一大篇的内容呢?书末附篇:黄帝内经太素遗文并非杨氏原注,开首有“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几句,注解者肖延平硬是说:此条见《素问》卷.<</span>一>,第一《上古天真论》。而《上古天真论》上的原文是明明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所以我认为《上古天真论》亦是唐代王冰所加。所以《黄帝内经太素》在唐代的《素问》之前。至于《甲乙经》所引用的《太素》是否或有另一版本,有待考证。

    《黄帝内经太素》在编排上没有按《灵枢》、《素问》样式,以篇论说。而是按他自己的需要,把《素问》、《灵枢》中有关篇章的内容肢解;重新组合。例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的内容,被分散在六个章节中;《素问.奇病论》分在了十一个章节中。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灵枢》身上。 杨上善先生为什么要怎么做?我猜想是为了授课、教徒。因为,按《太素》的编排形式上课,讲得清禁,也听得明白;学生自习,也看得明白,更容易理解,符合教课书编排方式。

    分而解之这个方法,杨上善是向皇甫謐学来的:一一拆散了《灵枢》,才有了《甲乙经》。我查了一下《甲乙经》,《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第四》篇分成六份;《灵枢.四时气第十九》篇分成十份;《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篇分成十二份……。总之,《灵枢》八十一篇都能在《甲乙经》中找到。所以我认为《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不是杨上善;杨上善只是位撰注者。《甲乙经》的作者也不是皇甫謐;皇甫謐仅仅是位整理者。杨上善所取的篇名简单、明了,如“摄生”、“阴阳”、“补写()”“诊候”等等。皇甫謐则摘句作为题名,如“欠哕唏振寒噫嚏軃泣出太息湵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一口气读它会让人喘不过气来。由此可以揣测:杨上善是位中医;皇甫謐其实不懂医道。如今,称颂他为针灸的始祖,是对历史开了个玩笑,张冠戴在了李四的头上。您若读一下《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皇甫谧子方回》就能清楚了。但话又说回来,没有皇甫謐先生官三代的身份,及宋代高保臣、林亿的“抬举”,《针灸甲乙经》或名有另主。

    杨上善将《素问》、《灵枢》合而为一的做法,触犯了尊经派对经典,只能看,只能读,只能背,就是不可改动个一丝一毫;只能注释,不能纠错的规矩。杨上善所录的都是经典上的“经典”句,但也不能奉为经典,因为,他已冒犯了“不尊经”的大忌。尽管此书确属经典,也只能称其“優秀”。另一个原因“它”是日本泊来品,让人有不“正宗”的感觉。

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年间,臣僚中偶然见到高丽(朝鲜) 献來的书籍中,有《黄帝针经九卷》。这与《素问九卷》正合《黄帝内经十八卷》之数。于是宋哲宗赵熙在元祐八年(1 0 9 3) 将此书诏于天下。公元1155年史崧以家有旧藏本《灵枢经》之说,经过有关手续,才算是正宗的中国产品,与中国人民见面了。其实此书原产于中国,不知被什么人带到了高丽。高丽国王“完璧归赵”,才有了如今的《灵枢经》。这是题外的题外话了。    

皇甫謐折《灵枢》为《甲乙经》,则被视为针灸的圭臬;他也成了针灸界的第一人,名誉天下。杨上善则鲜为人知。历史有时便是这样地不公。 杨上善先生为什么要怎么做?我猜想是为了授课、教徒。因为,按《太素》的编排形式上课,讲得清,也听得懂;学生自习,看得明白,更容易理解,符合教课书编排方式。否则,拗于口,迷于理,惑于心……。

皇甫謐折《灵枢》为《甲乙经》,则被视为针灸的圭臬;他也成了针灸界的第一人,名誉天下。杨上善则鲜为人知。历史有时是这样地不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