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只看到自己,要么只看到别人,那是因为我们太过恐惧和紧张

分类: 孙瑞雪专栏 |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恐惧、紧张,他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森林小路上的孩子
文 丨 孙瑞雪
那天雨刚停,我们就到公园去散步。
穿过森林的小路,走到草坪处。草坪边的小路上有一条浅浅的、长长的水沟,向前延伸着。水沟的尽头站着一对老夫妻和一个小男孩。只见小男孩骑着自行车冲进了水沟,百米冲刺般向我们骑过来……
我们警觉地站在原地,把这个空间留给他。老夫人在后面呼唤了一声,小男孩在离我们15米处急刹车。反转身,以同样的姿态和速度,又从水沟里冲过去。走近才看到,小男孩也就4岁左右。
走在他们的后面,看着两位老人的背影,那背影呈现的是对孩子的高度专注、警觉和爱意,他们没有话语,只是在一定距离内关注着孩子。我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可以感受到,他们没有分心在自己的心绪里,也没有分心在他们夫妻间,同样也没有分神给话语,而是纯粹地关注孩子。孩子也不用在意老人,完全投入在他的兴趣和运动上。
走到拐弯处,他们已经进到路边的小停车场里,是为了不干扰路人。可是偌大的公园,放眼望去,只有我们5个人。
两位老人站在边上观看着孩子。我们彼此问候后,我看到小男孩已经骑着自行车在停车场的水洼里继续冲锋陷阵,水花四溅。爷爷转过身对我们微笑着,快乐地摊开双手,偏偏头,用行为语言做了个解释:你看,孩子就是这样,奇怪但很可爱。
继续行走时,我问同伴:“这样被关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是什么样子?”
同伴说:“你在感慨,这是他们平常的生活。因为平常,长大后就是我们看见的这些正常人的样子。这很简单。”
我沉默不语。我喜欢他们这样对待孩子。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思绪联翩,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话语连篇。一句话,我们无法完全在当下,这样长时间专注于孩子,这是一个陪伴的质量问题。
我又说:“他们为什么话不多,和孩子的话少,大人之间话语也少?”
同伴说:“也许没有什么可说的,也许过多的语言是一种心理的需求。”
实际,我常常会观察到这样专注陪伴孩子的场景。之所以感慨,是因为对比。一个长大的孩子告诉我:“小时候,我妈妈总是和其他妈妈聊的很high,没有时间关注我。”
我这样说,并不想引发内疚和自责,而是,我们可以带着发现和醒悟去看待我们的生活。
将要出公园时,小路的中间被一个小婴儿挡住了。妈妈推着婴儿车,在草坪上,车旁站着同样大的另一个婴儿。我远远就停住了脚步,期望不打扰他。
妈妈轻轻柔柔呼唤着婴儿的名字,但婴儿却专注地看着路边堆起的松针、松塔和树叶,然后一抬头看见了我。我笑了。他定神看着我的微笑一会儿,便咿咿呀呀,然后指着地下的树叶给我看。
我遇到了一个主动和我“社交”的婴儿。我靠近他蹲下身,笑着点头对他说:“是的,我明白。是的。”
他会意了我的意思,转身步履蹒跚的走了两步,蹲下,抓了一把树叶,然后走到我的面前,递给我。我摊开左手掌,潮湿的泥土、松针掉落在我的手掌上,还有一片阔叶粘在了他的手掌后面。他的手努力抖了两下,阔叶也落在了我的手心。不知为什么,我的视力突然变得明亮起来,潮湿的泥土、松针和阔叶的每一个分子我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是如此醒目的落在我的手中。我看着他的眼睛说:“谢谢,谢谢你。”
当我看着他时,我惊讶地看到,他的神态突然改变了,潮湿的泥土、松针和阔叶已经过去了,他惊讶地感觉着一个新的关系,他和我的关系。他的蓝眼睛深邃地探究和思索着,神态专注,带着愉快的疑惑。妈妈依然温柔地呼唤他的名字,而我是如此清晰地看到,一个1岁过一点的婴儿对新的关系所感觉到的惊讶而又愉快的神情。我感到吃惊。
前一篇:选择幼儿园时家长该观察什么?
后一篇:爱和自由丛书全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