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和他一起玩,但他不是我的朋友
如果儿童在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的层面(我们相信直达精神的生命现象)不被阻碍;如果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动,或是升华,儿童内在的机制就一定会到达精神。因为只有到达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这就是人第二次的诞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
下面这个例子即是描述:通过日常的生活,经过生命的每一个过程的流动而逐渐发现事件背后的秘密。
乾乾带着一堆玩具车到幼儿园。
小小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辆车。”
乾乾说:“可以,但你也要送我一样东西。”
小小说:“我有一个变形金刚送你,在幼儿园里,你自己去找吧。”
于是,乾乾就把车送给了小小,自己去找变形金刚,找了一天都没找到。放学的时候,他着急地叫爸爸妈妈帮助找,看起来有些焦虑。妈妈问:“是什么样的变形金刚?”
乾乾说:“反正是一个变形金刚,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你就要帮我找!”
父母开始分头帮乾乾找变形金刚。爸爸回到乾乾身边后,乾乾平静而失望地对爸爸说:“小小可能是骗我的,根本没有变形金刚。”
爸爸说:“爸爸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吗?”
乾乾说:“不需要。”
爸爸说:“以后你决定怎么做呢?”
乾乾说:“我可以不被他骗。”
乾乾妈妈找了一圈回来对乾乾说:“老师都下班了,教室的门都关了,我只能在外面找,明天你可以在教室里面找,在寝室里找一找。”妈妈回忆他经常喜欢把玩具放在床上玩,心里琢磨着在寝室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样说服他回了家。
回到家,乾乾呆呆地坐在沙发上……
是不是发生的事情就在乾乾的心里,像照片一样呈现着……乾乾沉浸在自己的心理活动之中。乾乾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直到可以完全捕捉这个事情在自己内在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他必须回忆这个事情前前后后的过程。
妈妈什么也没说,就陪着他。他哭了一会儿,很快就让自己的情绪流淌了过去。然后,他还是默默地坐在沙发上,感觉着自己的内在。他的情绪、他的感觉、他的心理、他的认知,交互作用着,彼此支持着。
最后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变形金刚根本就不存在,谁叫我相信他呐?”
这是他整合出的一个结果,是认知的结果。但这个结果猛烈地撞击了他,他感到痛苦极了,说完他就哭了。他必须透过哭来释放自己的心理上被骗的感觉。事情想清楚了,但事情如何被自己转化而全然接纳,这就需要经历心理的历程。没有被全然接纳,就是心理的历程还没有完成。
第二天,他去找小小。“幼儿园里根本没有变形金刚!”小小承认了,告诉乾乾:“明天我从家里带一个回来给你。”
乾乾每天都问,小小每天都承诺第二天带来,然后他们每天又在一起玩。就这样等了两三天,小小都没有带变形金刚给乾乾。
第四天,乾乾生气地指责小小:“你为什么骗我?你明天到底给我拿来还是不拿来?”另一个小朋友也说小小,显然类似的事情也在他身上发生过。
乾乾每天回家都会对爸爸妈妈说:“小小今天又骗我了!”说的过程实际是一个释放、调整自己心理的过程,逐渐上升到认知的过程。
第五天一大早,一进幼儿园,乾乾就跑上楼冲到小小的书包前,打开小小的书包,发现没有变形金刚。情绪开始在乾乾的心中酝酿。然后,他推开教室的门,班里正在进行主题活动,乾乾大声地问:“余老师,小小在哪里?”余老师说:“不知道!”
他转身跑到楼梯口,愤怒而且大声喊着:“骗子!骗子!骗子!”跟在身后的妈妈,看着乾乾喊完之后情绪流淌了过去,于是她转身走了,由乾乾自己处理。
这之后的某天晚上,乾乾终于拿到了小小送的变形金刚,在家里专注快乐地玩。
爸爸好奇地问:“你已经送给小小很多个玩具了,是吗?”
乾乾说:“不是送,是交换!可他每次都骗我!”
爸爸说:“那你送了那么多个给他,只换回了一个?”
乾乾停顿了一会儿,平静地说:“因为他家里只有一个。”
从第一天起,妈妈就开始在下午接孩子时观察乾乾(平时妈妈会习惯性地带一些食物来接孩子)。看他有没有跟小小玩,带去的食物有没有和小小分享,结果发现他和小小一起玩,一起分享食物。
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有一个多星期了,这情景一直持续着。乾乾妈妈很好奇,她问乾乾:“你和小小的事情解决了吗?”乾乾很平静而确定地说:“我愿意和他一起玩,但他不是我的朋友。”
乾乾妈妈感慨道:“我真是很惊讶,很佩服!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真的没有他处理得好。他既清楚事情,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我特别佩服他说的‘我愿意和他一起玩,但他不是我的朋友’。”
乾乾透过这段经历,认识到自己被骗了。发现被骗使乾乾在心理上难以承受,情绪帮助了他,让他把这种难受流淌了出去。在乾乾充分感觉了所有的事情,感觉了事情对自己的冲击后,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在自己的内在酝酿、转化,然后从自己的心理上他尝试着给他的玩伴划了一个类别。他区分了玩伴和朋友,实际是整合出了自己结交朋友的部分原则。
仅仅如此吗?他还了解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他接纳了自己和他人。接纳意味着全然地了解,这个意思是说他并不喜欢小小对他的欺骗,但他接纳小小和他一起玩,做他的玩伴。这是接纳之后的一种完全的畅通感,这就是事件背后的秘密,这就是精神。“我愿意和他一起玩,但他不是我的朋友。”这是一个完全的精神化的语言,这实际是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而获得的对人性的了解和探索。这是精神落定之后,对自我的一个创造。
这个发展过程对乾乾意味着什么呢?
类似这样的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长历程,自我就被一点一滴地、慢慢地、逐渐地确定了下来,孩子内在的力量就逐渐强大了起来。不仅儿童,所有人都是如此。人自我的确定,就是需要经历一次次的完整的成长的历程。
完整指的是要经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是连续的,是由儿童自己完成的,而不是被别人教出来的。乾乾的妈妈只在一旁爱孩子,倾听孩子。她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这也意味着她保护了孩子完整成长的过程。
有一次,乾乾和一个玩伴在沙池里玩沙子。阳阳——乾乾平时的伙伴,来到沙池旁,看到乾乾和别人在玩,就说:“乾乾,你是我的朋友吗?”
乾乾说:“是的。”阳阳指着沙池里和乾乾一起玩的玩伴说:“如果你是我的朋友,你就不要跟他玩。”乾乾听完后,头都没有抬,继续玩沙,平静地说:“现在我不是你的朋友了。”阳阳没趣地走了。
乾乾能够这样回答,是基于自己已经形成的东西。他会在原有的自我上面不断地增加新的内涵,而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也一步步深入、清晰和明确起来。我要再一次说,认识内在世界和认识外在世界一定是同步的。
——摘选自《完整的成长》 全新增订第二版
了解儿童成长的内在历程,欢迎阅读《完整的成长》全新增订第二版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41858.html#ddclick?act=click&pos=23441858_0_1_q&cat=&key=����ijɳ�&qinfo=43_1_48&pinfo=&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40324193037734128213543442626281&ref=&rcount=&type=&t=139925871100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