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家庭关系”访谈
(2012-07-31 17:01:11)
标签:
杂谈 |
问:当孩子心理力量弱,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时;当孩子缺乏安全感,在环境中紧张胆怯时;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障碍,不能顺畅交往时;当孩子不遵守规则时,当孩子时常不能专注地工作时,当某一个问题持续而不能得到解决时……,父母困惑而无措。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您觉得问题关键在哪里?
孙瑞雪:问题的本质是父母。对于一个新生命,关系首先产生在跟妈妈之间,妈妈跟孩子的关系亲密了,放松了,和谐了,孩子就会尝试着用这种关系跟其他人相处。所以核心点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
问:妈妈在和孩子的相处中,相信已经在全然地爱孩子,那是不是意味着妈妈要反思和改变自己?
孙瑞雪:我们不是改变什么,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上,我们会觉得压力特别大,我们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创造上,我们过去没有,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就没有一个和谐的关系,现在我们要学着爱我们的孩子,去创造一种关系。
问:除了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在家庭里,爸爸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妈妈认识到夫妻之间的争吵、冲突会影响孩子。那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怎样的?
孙瑞雪:这就是关系的第二个层面,你必须让孩子看到一段完整的关系,夫妻关系是孩子唯一的持续的最直接看到的关系,这个完整的关系就成为孩子对关系认识、体验的参照物,由于这段关系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儿童由此潜移默化了父母的关系,变为自己跟别人的关系。
我们拥有过去的模式,但我们同步创造一个新的关系,新的生活。创造并不是专属于一个什么的东西。儿童每天都在创造,成人在重复的同时,也在创造。
问:和孩子、和爱人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想来是所有妈妈的愿望。但这似乎不取决于我们怎么想。有说法是这样的:和他人的关系如何,首先要看你和你自己的关系。是这样吗?
孙瑞雪:如果你认为,我想要和我爱人建立怎样的关系,取决于我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又被我们过去的意识禁锢了。
问:那如何理解:学会爱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才会和他人相处?
孙瑞雪:对儿童来说是这样的,儿童出生的时候需要爱来成长。儿童需要经历被爱、爱自己,到他人,这个历程是没有问题的。儿童需要被爱,体验爱,经历爱,而且是持续性的,这样爱就会长在孩子的生命中,儿童就会慢慢地爱自己。因为被爱无非就是达到被肯定、被欣赏、被认可,有价值,有了这个心理层面的需求的满足,这个孩子必定是爱自己,长大之后才逐渐的爱别人。
而成人的这个过程是被破坏掉的,但是成人的理性发展起来了,可以同步把这几部分同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