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孙瑞雪专栏 |
贝贝3岁,她每天都会碰到邻居家的猫。根据贝贝的观察,她能够对与猫类似的东西组织起一个心理类别和概念。尽管类似东西有差别。有一天,贝贝和妈妈走在街上,她第一次遇到了一只松鼠,贝贝立刻就发现它的颜色、毛茸茸、长尾巴同猫是一样的,贝贝只注意到了松鼠归为猫的类别。这时妈妈不知道她在观察什么,就把贝贝拉走了。
下午,贝贝在小朋友那儿又看到了松鼠。她吃惊地发现,松鼠在笼子里用后腿立了起来。经过短暂的困惑,她开始同松鼠打招呼时,她的表情改变了。这时候,贝贝发现了松鼠和猫的不同点,贝贝发现不能够把松鼠归入猫的类别,猫的类别在松鼠这儿不适用了。根据贝贝观察到的不同点,贝贝组成了一个新的心理类别,松鼠可以归入这个新的类别。贝贝的面部表情说明,她这种重新组织的办法,既适合了她的心理体系,又符合她的经验。贝贝继续与松鼠玩,通过对松鼠的进一步观察,贝贝也进一步推敲了她的类别。贝贝给松鼠取了一个名叫“大尾巴”。但是很快,她的妈妈给了她一个正确的名称“松鼠”。这个名称正好和她的心理类别相配对,也符合她的心理体系。
请问:“是贝贝的妈妈教会了贝贝对两个有点相似的动物之间的差别吗?”“是贝贝的妈妈教会了贝贝认识了‘松鼠’这一动物,并让贝贝建立了松鼠这个概念吗?”“你是否认为直接教贝贝,可以增进贝贝的思维和学习?”“为什么儿童当时对某种东西明白了,怎么过了一会儿又不明白了呢?”
瑞士籍心理学家,在国际上有极大声誉的皮亚杰认为:“知识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以上贝贝发现松鼠的全过程以及贝贝的思维,正是贝贝智力发展、重建知识的过程。所有的孩子都是通过智力发展来建立概念和学习知识的。
从贝贝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成人要做的是保护孩子在观察事物和重新组织儿童心理结构的时候,提供环境并给予自由,努力与她内心己建构起来的概念相配合,用词语说出来配上对。绝不是让孩子坐在那儿由老师拿一张图片,指着教:“松鼠,松鼠。”这就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差别。这也是自由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