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刚刚闭幕的厦门“两会”上,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厦门市委秘书长李瑞盛向大会提交了三条关于厦门文化建设的提案建议,其中一条是“整治厦门城遗址,建设古城文化公园”,所提到的厦门城遗址,说的正是位于闹市中心的那断残损明城墙。说起来,即便是老厦门人,真正知道这座城墙的人还真不多,外地人就更没太多人知道了。

古城墙之所以被遗忘,说来也不足为怪。其实它就在我家隔着二、三条街道的千米之外,由于不常去,每次去仍总会弄不清从哪个巷口进入。那天,闲来无事的我顺便前往,从新华路东侧的市公安局边门进入,沿出米岩小巷前行不到200米,走到尽头,就到了城墙边。“抵得住倭寇入侵,却挡不住岁月的侵蚀”,这话一点儿不假。眼前这座曾经见证了厦门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城墙,如今只剩下一段,静静地卧在被大榕树密闭的山坡上。城墙上长满了青苔,不少位置的石块脱落了,城墙周边停满了车,成了私设停车场。
据厦门志记载,厦门古城于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防倭寇而建。与金门所城、高浦所城及永宁卫城、镇海卫城互为犄角,巩固海防。清朝康熙年间,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后,在明代古城内成立水师提督衙门(现市公安局附近)。康熙二十四年,原来的城墙拆除后重新扩建,城墙周围长600丈。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再次重修,厦门城扩建后城墙长约2000米,面积约0.3平方公里。现在所看到的古城墙,实际上是施琅将军扩建后遗留的,在中国古代海防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厦门城,城垣逐渐废弃。城墙分东西南北四个门,东门位于现在的石路街,西门位于现在新华路、大同路、思明东路和故宫路交界处,南门位于古城东路和古城西路交叉口,北门即现在的公园西路附近。上世纪二十年代厦门城改造后,仅存北门一段城墙遗址,西北至东南走向,总长约70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