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俺老俩口从厦门飞到青岛胶州,参加女儿女婿的结婚大典,第一次亲历胶东农村喜气的民俗婚礼,那个热闹劲儿真让人兴奋。下面就随着俺的镜头顺时回放,让你一同感受乡土气息浓郁的山东农家婚庆。
由于新娘家在外地,接亲的地点借用邻村新郎的姨家。一大早,从城里化好妆的新娘静坐的姨家的床上,等着迎新队伍的到来。
良辰吉时,新郎带着大馒头,大片猪肉等礼品前来接新娘,胶东的迎亲日,男女双方大门贴喜联,男方多用“关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礼隆往送,诗咏于归”。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后,富家迎亲都乘花轿,新郎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帽插宫花,身披红彩绸,一身状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轿。后轿一般乘一男童押轿。新郎轿至岳母门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门,彼此行礼,进厅入席,饮茶进膳。如今这些习俗多了些现代的色彩,新郎下了鲜花装饰的豪华(因经济条件而异)婚车,在鼓乐队和舞狮的簇拥下,入门迎亲。

和南方一样,要想把新娘迎回家没那么容易,还要经过隔门“审问”、“跳骑马舞”等关卡,最后还得给娘家人送红包,方能进得“闺房”。入内,献花、跪地表白、找鞋子一样也不敢马虎。
新娘起驾前,娘家的长辈要为她开脸,撒水。出门前,女婿要为岳父岳母敬茶,之后,为新娘蒙上“罩头红”。

新人上车前,伴郎伴娘必须要“侍候”两人吃下糖果。
尽管就是相邻的两个村子,但碍于不能走重复路的缘故,迎亲的车队要绕上好长一段路向男女家进发,村子主要路段的两边要间隔地压上红纸表示喜庆,途中遇到桥洞,伴郎要下车在路边放置红纸包裹的“过桥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