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  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2009-09-05 15:04:38)
标签:

原创摄影

休闲

视觉

美图

厦门蜀人

沙坡尾

避风港

历史

旅游

杂谈

分类: 行走游记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今天上午,到中华儿女美术馆办事之后,我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沙坡尾。探访这个将要走入历史的都市避风坞。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老厦门把思明南路从演武路至大生里铁路之间、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厦门港”,厦门港最有灵气的地方当属沙坡尾和避风港。对于许多以海为生的厦门港人,只有这里才是真正的厦门港。许多海外乡亲就只认沙坡尾,当年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到外面闯荡的。在众多渔民心目中,沙坡尾避风坞已成为一段梦萦魂牵、不能割断也难以割断的历史。

   根据闽南文化研究者整理的资料,沙坡尾避风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早期的厦门港是一湾弧形的海湾,这一带海湾呈月牙型,金色的沙滩连成一片,故有“玉沙坡”的美称。从当年的地理环境论,此乃天然避风之所,沿海渔船,“朝出暮归,在大担南北采捕,风发则鱼贯而回”,渐渐地渔民进出多了,便成了港口。

   另据1946年出版的《厦门大观》载,厦门的造船业随渔业活跃而兴盛,集中在沙坡尾一带。造船老板、技工多为惠安籍,收入不菲。1949年以后,沙坡尾的几个私人船厂合并成厦门第二船厂,1957年又与厦门造船所合并为厦门造船厂,在沙坡尾船厂原址又设立了厦门水产造船厂。避风港最繁荣时曾经达到一两万人,渔船近4000条。沙坡尾避风坞,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厦门港!

   厦门旧港和沙坡尾是许多人的外婆家,又是许多人的摇篮记忆,几百年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闽台人的生息,它的兴衰的历史反映着厦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时移世易,今天的沙坡尾避风坞早已风光不在,破败不堪,只有那粗实的铁锚,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一位在岸边乘凉的老人告诉我,“解放初这里的海底能够看得见白色的沙子,打鱼回来还可以在坞里游泳”。                    

   尽管1996年修订颁发的《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沙坡尾渔港避风坞的管理规定》(89版)的第十条规定:在坞内停泊避风的船舶,不得向坞内倾倒固体废弃物,排放污油、含油废水。

   然而,今天看到的这片不大的海湾,只能用“脏乱”二字来形容。灰色的海面上飘着零星的污物,海风袭来,空气中散发出恶臭。湾内停靠着几只锈迹斑斑的大货轮,几个渔民懒散地清理着渔具,身后是密密匝匝的小楼——这些破旧的小楼少说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原创] <wbr> <wbr>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1)

 

安于慢节奏生活的厦港人就住在这样与都市不和谐的陋居里

 

链接:厦门沙坡尾:行将走入历史的闹市避风坞(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