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厦门蜀人
厦门蜀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328
  • 关注人气:57,4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  鼓浪屿雕塑图解1---车鼓弄

(2007-05-31 08:14:55)
标签:

原创摄影

风光

美图

艺术

时尚

游记

文化

休闲

分类: 行走游记

    在鼓浪屿环岛路的一片草地上,集中展示着一组厦门艺术家创作的反映闽南民俗和市井印象的雕塑群。其人物神态、动作架式、以及主题宣染,都突出反映了一段历史,一分情结。

   今天,就先来说说,连我这个在闽南长大的人也听不太懂的车鼓弄。

[原创] <wbr> <wbr>鼓浪屿雕塑图解1---车鼓弄

   常听当地人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一顶轿,两人弄,六人舞,还有八个在“捣鼓”。说的正是被称为厦门同安民间民俗文艺最纯粹的“土特产”--车鼓弄。

   “车鼓弄”是一种早年流行于闽南乡间的丑角典型表演形式,是村民自娱自乐的一种“非戏非剧”活动。据说这“一唱一答、进三步退三步”,诙谐逗趣的表演形式自唐宋传唱至今,与“闽南音乐活化石”南音一样,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车鼓弄”的表演主要由一公一婆配对合扛车鼓担,以舞和弄为表演形态,日渐演化出“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扭过去”的特色动作,同时灵活地配上极富生活情趣的歌词,一唱一答,妙语连珠,通俗易懂,在乡间的自娱自乐中很容易找到“知音”。

     据民间艺术研究专家介绍。车鼓大致分为3种。一是文车鼓:俗称车鼓弄。演员2人,分扮丑和旦,称车鼓公、车鼓婆,公手执旱袋和蒲扇,婆手执摺扇和手绢,两人抬一象征石磨的盖彩斗篮对唱轮转。二是舞车鼓:俗称车鼓跳。演员10人,1公、1婆、1鼓师、1花花公子、6村姑。公婆抬一鼓轿,鼓师匿蔽于鼓轿之中,鼓指挥乐队,其余人等手中分执交锣、呐盏、小铃、小瓷杯、拍板等配合,边舞边唱。三是演化车鼓:俗称潘土车鼓。因源于同安潘涂村而得名。演员7人,一火鼎婆,手执莆扇手绢,肩挑火笼菜筐;一鼓公手执旱烟袋,留八字胡,公婆同扛一个彩篮妆饰的花鼓轿;两金童、两玉女,各手执钱棍参与表演。

    其实不管哪种类别,是何版本,文的也好,武的也罢,都有共同的道具--鼓轿;共同的“主角”--“车鼓公”和“车鼓婆”;共同的特色--诙谐、逗趣、滑稽。

    如今,这一“乐着自己更乐了别人”的传统艺术,越来越少人传承了,“戏班”少,和者更少,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明天会怎样,令人牵挂。正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应该有他的生存空间和人文环境。愿“车鼓弄”一路走好,发扬光大!

 

    拍摄地点:厦门鼓浪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