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没有谦逊、宽容与内心的平和就不要奢谈什么道德,否则道德会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或利器。
昨日,郑州一网友在微博上上传了一段视频:在挤满乘客的公交车上,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老人让座,被其拽住头发暴打,后被其他乘客分开。视频上传后引发了网友的大讨论。昨晚,郑州公交三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证实此事因女孩未让座引发。(大河网3月12日)
目击者称,在郑州89路公交车上,一位老人上车后便示意身旁的女孩给他让座,见女孩没反应,老人就骂女孩没道德。到站了老人仍在骂,女孩恼怒地回敬一句:“就是不给你让,怎么了!”已经下车的老人转身上车,对着女孩就是一脚,接着揪住女孩的头发拳脚相加。
这都什么人!不少乘客对老人的行为很反感,认为“太过分了!”
......
我不由联想起前不久看到的另一则完全不同的新闻。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在公交车、地铁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是许多华人在祖籍国从小就接受的公共美德教育,但在美国搭乘公交车、地铁的新移民或亚洲观光客会发现,美国让座文化与中国两岸三地不同。(中国新闻网1月30日)
报导中举了好几个例子。
例一,移民美国不久住在南加洲的郑先生,节日里带15岁的女儿去拉斯维加斯度假,上公交车时车厢已满座,郑先生父女只好站着,这时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美国男子立即站起,示意让孩子坐下。在国内一直接受“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教育的孩子不肯坐,老先生却一再坚持,郑先生这才道过谢让孩子坐下。老先生扶着把手站了四、五站才下车。郑先生感叹,在国内都是提倡给老人让座,头一遭看到老人让座给孩子;
住在新泽西州的华人方太太去年带两个孩子从大陆回美国,在转往机场的巴士上,也遇到一对热心的美国夫妇给孩子让座;
例二,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胡某说他曾经在地铁给一位满头白发的美国老人让座,结果人家死活不肯坐,令他很尴尬,也让他感受到中美让座文化的差异,“记得上小学时写作文,都是少先队员给老人让座,老人心安理得接受,在美国却完全不是这样”;
例三,孕妇和残障人士在美国受到的特殊照顾不在一个级别,公交车上残障人士永远有人让座,孕妇却不一定。一位怀孕近七个月的女华裔说有次下班乘公交,听见司机在前面对乘客喊,有没有人让个座位给这位女士?她心里挺感动,回头一看,原来车上刚上来一位脚上打着石膏手拄拐杖的白人;一位留美女博士生说,刚到美国时她在地铁看到一位体态丰满、腹部隆起的美国妇女,认为是孕妇,环顾车厢见没人让座她连忙站起,却被对方微笑着婉拒,后来两人聊起来,女生随口问“几个月了?”,美国妇女一愣,“我没怀孕”,美国的孕妇也这么要强,令女博士生顿感“囧死”;
在美国,公交车上除了残障人士的座位总有保障外,见得多的就是男士给女士让座,在美国人眼里,女士应该得到更多照顾。
......
美国老人之所以不愿接受让座,是因为老人自尊心更强,年岁老不老,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心态,美国老人不服老;在美国,没有人认为孕妇比残障人士更需要得到照顾,是因为美国妇女不象中国妇女怀孕了便娇贵得不得了,有那么多的禁忌;美国人所以认为孩子更应得到照顾,是因为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讲,儿童都是真正的弱者。我不只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国家对女性的态度,和其国民的文化程度、文明成正比;一个国家对儿童的态度,则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
当然,给老年人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绝无否定的意思。问题是给老年人让座在我国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后,一些老年人自己也这么认为了,所以一上车便东张西望看谁给自己让座,如果有人让座,一屁股先坐过去,多数情况下连个谢字都没有。我还发现,在我们周围许多老年人都存在一种弱者心态,退休之前风风火火,一旦退休立即变得老态龙钟。是身体突然衰老很多了?不是,是心态突然衰老了很多。
凡事有正反两面,心安理得接受别人照顾时,就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了弱者位置,当享受到某些特殊照顾时,生命同时也就减弱了对生活的激情。我倒是认为老年人不妨尝试一下被拒绝让座的感觉,不妨尝试一下把自己当成年轻人的感觉,说不定生命的第二春就会不期而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两国让座文化上的差异,折射的何尝不是迥异的人生态度。
回过头说郑州这位60来岁对女孩拳脚相加的老人,其实算不上有多老,不过是倚老卖老。瞧瞧人家老外,多宽容、平和、淡定,相形之下这位老者缺少的恰是人家所有的休养和品质。道德一词此时从他口中说出来,仿佛成了伪善的代名词,不过是个攻击别人的借口。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那个不让座的女孩最多是个觉悟问题,或许她有别的客观原因也不一定,上升不到什么道德层面,倒是这位粗暴的老人,真的不配谈什么道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