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区采访手记:难忘的两个夜晚

(2008-05-29 16:52:03)
标签:

杂谈

 

震区采访手记:难忘的两个夜晚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作为报社派遣的首批记者之一,我和摄影部主任于文国、要闻部编辑贺少成从北京踏上了前往成都的班机,开始了为期11天的新闻采访。

2008年5月14日 紫平铺大坝

 

14日早7:55分飞机起飞。在飞机上,说话者的口音绝大部分是四川的,他们中要么是去四川救灾的志愿者、要么是去四川寻找亲人的归乡人、要么就是四川籍的医疗人员前往家乡救灾行医。在小小的机舱内,浓缩了人世间的亲情、友情、手足情。

 10:30分,飞机降落在四川双流国际机场。在焦急等待托运行李时,发现首先运出来的不是人们平常的衣物行李,而是各种医疗器具、医药制品、小型帐篷等等救灾物资。

  11:30,记者的行李终于看见了。

  四川省记者站高柱站长协调的汽车来到机场。

在高速路上,一辆辆私家车组成的车队向彭州开进,车内装满救了灾物资;抬头望去,一架架军用飞机往彭州市内飞去,路上没有灾民逃亡的景象,有的只是林立的赈灾帐篷。

  下午14点左右。我们的车开到了都江堰市区,这个中外驰名的旅游城市现在满目疮痍,每一座房屋岌岌可危,每一条街道破败不堪,往日的铅华落尽。

  与四川记者站进行了简短的、初步的分工后,大家分赴不同的采访点。高柱和贺少成一组;我和于文国一组。

  晚上18点左右,我跟于文国主任到达紫平铺水库大坝,这座近200米高的大坝矗立在我们面前,可以登顶的路只有一条窄窄的梯子“铺”在大坝上。

主任,怎么办?”我有点发憷地问于主任。

那能怎么办,你要是害怕就回去,不害怕就爬!”于主任严肃地对我说。

 于主任今年52岁,年轻时在辽宁本溪当过7年兵,7年的军队生涯,练就出军人的本色。于主任这一句严肃的话语,深深地刺激了我的神经。我心想:“我怕?开玩笑!”

于主任,那我们就开始爬吧,咱们看谁快啊。”我有点挑衅地大声嚷嚷着。

 于主任没有回答我,只是笑着看了看我,然后背起他的所有装备,低下头,开始进行“爬坝”行军。

 一条200米的平路可以很轻松的走完,但是把着200米的高度立气来,并且近乎75°的角度立着让你走过去,我想,换作谁也要捏一把汗。而我和于主任就在这样的楼梯上,慢慢的趴着,呼哧呼哧地喘着,汗水滴滴答答地流着,心里默默地祈祷自己不要掉下去。

 大坝的楼梯分为四段,每一段都会有一个平台供人休息,我跟于主任必须在每一个平台上休息一下,彼此鼓励几句,然后在望望刚才爬过的台阶,当时我心想:“离灾区的现场不远了,加油!”

  2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登上了紫平铺大坝的顶端,在大坝上,风很大,刚才身上已经被汗水浸透的衣服,瞬间变得凉凉的,不时地打着寒战。此时的时间已经是晚上20点,我跟于文国主任今天只是吃了点面包,别无他食。

 20点10分左右,从大坝旁边的山下开上来很多军车,转眼间,这些军车已经开到大坝上,一字排开,士兵全部下车,报数,分发食物,打地铺,一转眼的时间,又是2个多小时过去了。

   我跟于主任坐在大坝的石头上,“主任,你看他们都有大衣,棉被,咱俩啥也没有,在这坝上,不得冻死啊。”我笑着对于主任说。

   没事,等会,看这架势得有一营的兵,肯定有宣传干事,咱们跟他聊聊,就会有办法的。”于主任一边说,一边四处打量着。

没多一会,在我们旁边有一排的战士坐下,好像是在休息,于主任慢慢凑过去,“你们是那个部分地?”口气极像军队首长。很多小战士都站起来,就差敬礼了,每一个都恭恭敬敬地,“我们是XXX部队。”一个小战士说。“你们首长呢?叫什么名字?有宣传干事吗?”一连串的训话,使得这些战士更加坚信眼前这个身穿军装,身背相机的神秘男人就是首长。“报告,我们首长姓赵,是团长。”另一个小战士起身报告。

于主任转过身来跟我说,“是个团长,官不算小了。”

你们团长在哪?”于主任装着深沉询问道。

在那面,我带你去吧。”刚才起身报告的小战士带着于主任和我,向前方不远处走去,看见一个身材不高,但很敦实的一个黑影,我心想:“是个厉害角色,主任啊,你要搞定他,不然晚上我们会饿死还会冻死。”我心里突突直跳。

也不知道于主任和赵团长说了些什么。我听见赵团长对他说:“你们好,你们好,吃饭没?……”

离食物、睡觉越来越近了。

很快,在赵团长的安排下,我跟于主任每一人分了2瓶矿泉水、2盒碗装方便面、5根火腿肠。看着这些救命的食物,我们三下五除二解决了。

随后,于主任又做了工作。一个身背相机、身材矮小的部队宣传干事跑来,手里拿着一个军用背包,里面是雨衣,军大衣,还有一床被,看见这些可以御寒的东西。然后消失在夜幕中。

就这样,我跟于主任生平第一次在野外露宿。风还是肆无忌惮地吹着,大坝上的水泥护栏在地震的作用下全部倒塌,散落在地上的水泥在风的伴随下,弥漫着这个大坝的上空,令人难以呼吸。

半睡半醒间,发现于主任不时的起来拿着相机连拍几张后,又躺下,没过多久又起来连拍几张后,再躺下,就这样反复的3个多小时。

突然,感觉大坝在晃动,越来越厉害,周围刚刚入睡的士兵也陆陆续续地起来。不一会,士兵喊:“上级命令,所有人员撤离大坝。”我们又迷迷糊糊地混进军车内,在小小的车厢内,塞进50个人,令人难以呼吸。军车时停时开,什么时候最终停下,我不得而知,因为我已经进入梦乡。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实在要窒息死亡了,抬眼看看周围,到处都是黑的,伸手抹去,到处都是士兵,腿伸不开,头只能挺着,身体蜷缩在军用背包搭成的一个座位里,身体难以动弹。

借助透进车厢内的月光,我看看表,时间是15日凌晨4点13分,我实在难以忍受这种窒息的睡觉方式,扛着我的背包,电脑,数码相机。迈过10几名战士的身体,经历5分钟的“路程”,最终跳出车厢。呼吸着外面的空气,好像自己重生过一次。

困倦在次袭来,我靠在卡车的轮子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全体起床,一阵阵口令响起,车厢内开始骚动,我也随着口令声伸个懒腰,背上装备,准备开始对映秀镇的采访。

这一夜,我终生难忘。

 

2008年5月19号 什邡市街道

 

5月18号,我们一行人前往什邡市“yun华镇”采访,经历了一路的颠簸,一路的心灵洗礼,我们带着悲伤、带着收获回到什邡市。由于第二天我还要进一步的深入采访,我自己一个人留在什邡市。

28日晚20点,汽车停在什邡市与成都的交界口,我跳下车,与车上的同行道别,自己打车来到什邡市体育馆——什邡市抗震总指挥部。在说明来意后,指挥部的同志给我提供了上网电源和接口,其他我自行解决。

 只要有电源,只要有上网接口,就是给我解决了最大的困难。

 20:45分,我终于可以坐在电脑前开始整理一天的采访资料,静下心来写稿子,23点整,我写的《房子塌了,但我要挺立》终于传回单位,一天紧张而又刺激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

肚子开始咕咕的闹革命。已经一天没吃饭、十几个小时没喝水,感觉嗓子说不出话,就像火在燃烧。

 收好电脑,背上装备,开始在什邡市内寻找食物。

坐上一辆出租车,“师傅,给找个地方吃饭吧。”我强忍着嗓子干痛对师傅说。

那可好远哦,现在都11点多,不知道开门没有?”师傅转过身来,用难以形容的眼光打量着我。

没事,走走看,我实在太饿了,师傅,你就快点吧。”我是在用祈求的口吻回答司机师傅。

车终于到了可以吃饭的地点,寥寥无几的几个大排档,人声鼎沸。

我冲进人群,胡乱地点着羊肉串、肉炒饭,酸辣汤等小食,点了好多,也吃的好多。

我不顾一切地吃着,心里有种莫名的伤感,为什么伤感,我说不出,只觉得心里酸酸的。

终于吃完了,肚子饱了,开始寻找可以住宿的地方,在什邡市,只要是旅馆就关门,只要是饭店就停业,“凌晨1点多了,我上哪里去找住的地方?”我心里想着。

我漫无目的的走着,走累了就坐在一个台阶上,看见每一个灾民帐篷里的灯已经熄灭,整个城市进入梦乡。

困倦不断袭来,几乎无可抗拒。最后靠在一堵墙上,把大背包抱在身上,就在外面的一栋楼房的角落里睡着了。

凌晨2点多,我刚睡没多久,就感觉风越来越大,“轰!”一声响雷将我惊醒,我连忙起身,拿着东西跑向大街上,“妈的,还以为是地震呢。”我心里想着。风越来越大,抬头看看天,看来要下雨啊。

雨点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我像没了头的苍蝇在街上乱跑,可是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遮雨。就这样,跑一会,在一个灾民的帐篷旁边休息一下,然后在跑,跑啊跑,跑啊跑,大约跑了快半个小时,终于看见一个可以避雨的地方——一幢看似结实的楼房。

我跑进去,在空空的楼房门口坐下,看着外面没有一个人,心里越发不是滋味,眼泪不知不觉的流下来, 从小到大,没有吃过如此的大的苦,没有如此的狼狈过。

 我浑身都是水,简单的整理一下,坐在地上,脑袋靠着墙,不知不觉得又睡过去。

 当我睁开眼睛时,已经是早晨8点多,想想于主任50多岁还像小伙子一样在“拼命”,我伸个懒腰,振作一下精神,又开始一天的采访活动。

所有的劳累,所有的辛酸,都在采访中化为乌有,当天我又写下“《从头再来》响彻什邡”。

这两天晚上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它给我太多太多的回忆,有辛酸,有委屈,也有振奋。

当回到单位有同事问我为什么这么拼命时,我大声的告诉他,职业精神支撑着我11天的采访;当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发表时,我又一次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因为我的劳动让大家认可,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