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小庙的故事

标签:
宗教尼姑道观观音菩萨白马寺旅行/见闻视觉/图片摄影尼康杂谈 |
分类: 小城 |
继续说说过年的事吧,在家这二十多天的时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过年总是如此,每天好像赶场一样的参加各种形式的聚会,亲戚的、朋友的、同学的、同事的……内容也基本是千篇一律,吃饭、喝酒、聊天、唱歌、酒吧……现在回想起来,基本已无印象。不过大年初六的那次旅程,我到现在却记忆犹新,经历的场景总会时常浮现于脑海。
这天叔叔和宝叔叔带着我和两个弟弟去宝叔的山上玩,为什么说是宝叔叔的山呢,因为他把这座山买了下来,并且在山下修了房子,准备日后退休就来这里养老。我们开车从宜昌市出发,开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了山下,又爬了一个小时的山,才到了山顶的这座寺庙,也是一座道观,小的可怜,也残破的可怜。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残破的小庙,更没有见过道教与佛教的场所是合二为一的,为什么会如此,原来是有故事的。
这里原本是一座道观,我知道道家修行的地点,总会是悬崖峭壁之上的险处,这座道观也不例外,而以前在山脚下,有一座寺庙,叫做“白马寺”。抗战时期的一天夜里,两个尼姑抱着观音菩萨像连夜爬上了山,对道士说昨天观音菩萨给他们的师姐托了个梦,说要借用一点你们的贵地安放一下菩萨云云。果然第二天日本人就来到了山下,再杀掉了庙里的僧人与周围的村民140多人之后,把白马寺也夷为了平地。由于山势很高,路也很险,日本人不敢上山,于是就在山下用迫击炮对着山上的道观轰炸,一发炮弹落到了供着太上老君的神龛之前,竟然没有爆炸,日本人虽然野蛮,可是多少也受了点中国文化的熏陶,除了认识几个汉字以外,也还懂一点冒犯神灵的罪过,于是便撤退了。之后道观便腾出了一个小房子,安顿了观音菩萨和两个尼姑,于是这里便成了佛道一体的地方了。
顺着石梯爬上去就是供奉着太上老君的神龛了,当年的弹坑现在都依稀可见。
站在这里眺望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这是庙里养的小猫,长的蛮可爱的,不过好像很怕生人,看见我们来了就小心翼翼的躲在了一边四处张望。
这是庙里的尼姑婆婆,一辈子吃素,今年都70多了,身体却还很好,叔叔和宝叔给他们带了一些柴米油盐的东西,给他们拜个年,这些我们平时在超市随手可以买到的东西,对于他们确是非常的珍贵,我们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两手空空,爬到山顶都已经气喘吁吁,可想而知对于他们而言。
这里就是供奉着观音的小屋子,尼姑婆婆看我们要拜菩萨,连忙过来帮我们敲钟。
拜完了菩萨,我们几个人便一起座在了外面喝茶,尼姑婆婆就站在这里说着话,她打小就上山了,一辈子都在这座山上守着菩萨,她说这里山高路远以前也没有什么香火,于是他们就自己在山上种菜,平时就喝菜汤度日,房子也不结实,倒过很多次,每次他们就自己重新修缮,就这样这座破旧的小庙就这么屹立了几十年,她说她现在年纪大了,没什么别的心愿,就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白马寺复建,然后把菩萨请回去。宝叔叔接着对尼姑婆婆说,过了年,天气一暖和,他就准备先把连接山下到国道道路修通硬化,然后把上山的道路修缮一下,关于白马寺,他说会首先联系媒体方面宣传,得到社会与政府的帮助,而且当年摧毁白马寺与杀害无辜平民的日本指挥官在日本战败后也是抚顺监狱的战犯,对白马寺的事件供认不讳,白字黑子影像资料都有记录,通过这种渠道也有可能争取一些日本赔偿性的贷款,修复白马寺是有希望的。
听到这些,尼姑婆婆脸上露出了安详的表情。我不是佛教徒,可是对于真正的佛教徒我非常的敬重,因为一个人能够抛弃欲望去追求纯粹的理想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毅力的,是需要经过岁月与时间的洗礼的,因此只有在那些真正的佛教徒的脸上,才能够看到什么是和谐、安详与宁静,才能够读出什么叫做无欲无求,什么才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
这个时候,去山下买了粮食的道士师傅,上山了。当我探头看到这幕的时候,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我一直以为这样的画面只有在电影和电视上才能够见到。
他就是背着这几十斤的大米走了几里山路之后,然后一路顺着如此陡峭的石梯爬上来的。
道士师傅看见叔叔和宝叔叔来了,很是高兴,连忙说要我们留下来吃午饭,我们赶忙谢绝。走之前,叔叔和宝叔叔硬是塞给了他们一个几百块钱之后,我们便下山了。
下山自然就轻松了许多,不大一会就到了宝叔叔帮叔叔修的石头房子了。房子真是不错,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用这种石头盖的房子,肯定会是冬暖夏凉的。
难怪佛教道教都会选址于此,这里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就算在冬天,也到处郁郁葱葱,门口的这片竹林更是惬意。
说等明年路修好了,过年的时候就可以来这里了,我想象着在这里过年的时候肯定会很有气氛,也希望白马寺也能够重新修复,到时候路也通了,庙也修好了,肯定香火会越来越旺,一切一切都越来越好。
大年初六的经历至今也难忘,有些东西很难用言语去形容,只是在心里感觉到了那种震动与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