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文言文朗读教学层次

(2017-12-31 21:38:02)
标签:

教育

文言文

语文

中学

朗读

分类: 一语重地(学科知识)

文言文朗读要讲究层次,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   

一、试读

学生是课堂主体,讲课前,教师要先来摸清学生的认知情况。试读,可以掌握学生所需,扫除朗读障碍。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古人曾主张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有针对性的强调。

二、范读

教师范读能使学生更直接更真切的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听出文章节奏感。好的范读往往会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前面试读的基础上,老师要先范读课文,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句读停顿、逻辑重音、节奏韵律、语气声调等。教师的范读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一个模仿的样本。

三、仿读

有些篇目的部分句子结构散乱无序,与现代汉语的理解差距较大,这种句读断起来学生感觉会非常吃力,因此教师要把它单独挑出来进行例读,并让学生反复地读,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长短的朗读训练,以至慢慢地养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良好的诵读习惯。

四、译读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故文言文诵读的关键是领会课文的内容和字词句的准确意义,如果对字词句不求甚解或对课文整体理解模糊,那么诵背起来就会感觉费力不讨好,不管读多少遍都没有多少印象,并且对课文的内容还是一头雾水。因此在多次诵读之后,静下心来,默默地译读一两遍是非常必要的。译读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注释和课堂资料弄清字句意义、疏通全文大意、把握结构安排,为背诵全文奠定记忆的框架基础。译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译课文。这一环节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质疑,教师与同学共同解疑。

五、悟读

文言文教学单单理解译文是不够的 ,还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还原文章的“本来面目”。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所以我们要抓住文本中的字、词、句进行揣磨、分析,以读代悟,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

六、背读

通过朗读领悟了作者的感情、文章的寓意之后,就戛然而止的结束教学,其实也不是最理想的课堂。如果,教师能够在全体同学深刻领悟了文本之后,再次回到朗读上来让大家进一步带着理解和感情再读文本,则既能与初读首尾相呼应,又能进一步巩固朗读指导的成果,真正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读”的目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文言文,我们要反复诵读,并且要层次分明的去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吟诵中琢磨、感知、体察,最终心领神会。朗读层次的六步骤应灵活掌握,切不可死板硬套,使课堂教学拘泥呆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