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方卫视“梁祝日”意欲何为?

(2009-04-27 11:09:41)
标签:

娱乐

 

偶然在东方卫视上看到关于“梁祝日”电视大行动的滚动预告,不禁上了心。“梁祝日”是个什么概念?在当下各大卫视为抢电视剧和真人秀牌照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东方这次推出的“梁祝日”又是什么奇招怪招?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后来听广播,得知今年竟是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五十周年纪念。“蝶盟良缘一朝订,心若磐石永不移”,梁山伯与祝英台亘古不变的爱情千古流传,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而以此为背景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五十年前甫一问世,便以其如诉如泣的琴声感动了无数海内外音乐爱好者。 半个世纪间,化蝶之韵亦已传遍中华大地,翩然五湖四海,幻化为人们灵魂深处一曲永恒的旋律。

 

此次东方卫视创意“梁祝日”电视大行动,推出近十个小时的全天特别节目、纪念音乐会以及《梁祝盛典》,执意打造一个 “梁祝日”的节日概念,看来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在现代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直播演播厅日渐取代传统的节日演出庆典方式,成为现代节日仪式举行重要场所和手段。然而,电视的神奇功能正在于它既可以连接千家万户,共同庆祝节日,其更可以“制造”节日。

 

中国人节日多,也爱过节。从传统节日到西方舶来节庆,从年头到年尾,各式大小节日接踵而来。那些台历里密布的红色小数字不仅仅是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为自己寻找快乐,放松心情的借口,更是全体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文化认同的共同时刻。每当此时,那些已经被碾碎在世俗生活中点滴文化记忆,便会以月饼,粽子和鲜花种种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庆典之中,由此展现出一个民族的共同习性——节日——共享同一文化语境的人们在共同的时空环境下共同的仪式行为。 “梁祝日”,换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一次电视形式的文化节日。用电视策划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电视专题和相应的多渠道宣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庆典对接,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节日”概念,并制造出节庆氛围,将其成功推入普通观众的生活之中,实现情感与文化认同上的双重收视体验。

 

正如中国传统的“七夕”在现代媒体的多重作用被成功地指认为“中国情人节”,此次“梁祝庆”作为“节日”概念打造和推出,具有文化意义和民族意义的双重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民族经典,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其艺术价值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梁祝》的价值不止于其艺术成就,其文化精神更是在传承中愈发具有现实意义。这部经典之作的大胆尝试始于五十年前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诞生于一群年轻人的思想活力、先进理念和文化激情。在国际性上,《梁祝》不仅受到国人认可,更是走向世界。成为许多外国友人眼中“中国情韵”的代表作之一。

 

“节日”是一种最能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方式,当今社会众声喧嚣,对经典的亵渎、对崇高的消解无孔不入,选择重塑经典,再造电视的文化传播,“梁祝日”起了一个很好的模范作用。对于现在许多“电视一代”年轻人来说,若是没有这样大规模的电视盛典,他们或者都不会知道《梁祝》原来在中国文化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而作为一个主流媒体,东方台选择在《梁祝》诞生五十年之际,用现代电视语言对其和其背后的故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解读和提炼,在向创作者致敬之余,也是其作为一个电视大台所肩负的媒体文化责任实践。刚刚度过了发展五十年庆典的中国电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更应当确立自己责任主体的地位。在履行信息传播媒介义务的同时,确立其文化创造主体的标杆位置,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用节目中蕴含的文化气韵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媒体逐步渗透的环境下,国内的主流电视媒体更应当怀有文化自觉,担当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东方卫视此次“梁祝日”庆典确实值得赞扬,也值得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