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晓松与90后的pk给节节高声带来收视新高

(2009-03-23 10:48:53)
标签:

娱乐

高晓松与90后节目现场pk

 

节节高声节目现场90后女孩与首席音乐官高晓松的针锋对垒,成功成就了节节高声节目最高的收视率。据湖南台总编室工作人员透露,高晓松与90后声讨是节节高声节目收视最高的一段,网友很快分成两派,一派力挺90后女生,称其勇敢、具代表性,另一派则犀利斥责90后女生,顶贴护法高晓松权威,“90后脑残”等攻击性的言语一时间散漫于各个贴吧、论坛。这样的口水战之下,看热闹的人不占少数,但真的深谙匿藏的内容的人恒河沙数。怎样的口舌之争,怎样的火药对垒,反映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的谁占上风。谁的悲哀、谁的胜利,并非几句争吵中华语乐坛就风云涌动。

 

版权之争——唱片业低迷

高晓松和90后的唇枪舌剑中对唱片业的争论尤为激烈,甚至白热化。争吵下说90后肤浅的人不占少数,但90后女生的辩驳并非空穴来风。

在国外生活的高晓松,对于版权的概念显然不是华语音乐圈一般的受众可以感同身受的。国外尊重版权,而国内的版权意识淡薄,这就有了这场口舌之争的焦点。加之国内唱片业低迷的现状,真正能够成为支撑市场的受众由于各种因素受到局限,高晓松的担忧事出有因。高晓松不是不懂中国的音乐,是无法面对现在国内如此令人恼火的唱片市场,面对自称爱音乐、挺音乐的“90后”,自然怒火中烧。一言以蔽之,高晓松和90后对于市场的争辩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换作其他80后、70后,两位对华语乐坛不同认知、对市场现状揣摩深浅有异的人,争吵分歧都是必然。交流有益,但攻击性争论还是要把握分寸。

 

平民挑战权威创收视的口水战是长远之计?

CMO与歌迷的口水战为节节高声收视创新高,其在节目流程上的设计是有一定思考的。为何在两期节目播出之后第三期加入助理音乐官与CMO对抗环节,是瞄准了此环节足够的噱头。平民粉丝本来与乐坛大腕毫无瓜葛,通过该环节变为针锋相对,权威遭到撼动,平民晋升乐评人。这样的噱头是每位看客的关注热点。

但是这样的设计如果在以后每周的节目中都保持,恐怕也难为长远之计。长此以往,CMO成为炮轰对象会演变成一种趋势,CMO的处境便日趋尴尬。这对于作为CMO本人会产生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样,本是平民的助理音乐官遭媒体长期纠缠,对其本身生活也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撇开艺员要素不谈,单就节目本身定位来讲,“泛娱乐”又会被提上媒体议事日程,这就与节目呈现风格的初衷相悖,使得风格“跑偏”。

 

给国内市场化操作一个方向

国外的唱片市场,版权观念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作为中国原创乐坛老将的高晓松,一味抱怨或者斥责国内市场不健全或是迁怒于根本版权意识淡薄的受众,都会是隔靴搔痒。身为“老将”的高晓松是否有必要亲自给国内市场化操作一个可行的方向,彻底用美国市场方向的需求来要求国内的市场是无法实现的。看客们看得是热闹,吵的越凶,收视越飙升,明星的人气越旺,但这显然都并非《节节高声》终极的目的。说要打造华语乐坛第一榜,根深蒂固的东西如果难以撼动,这样一份榜单就和火及一时但白驹过隙的排行榜无异。毫无疑问,这一期《节节高声》的匠心独运达到了效果,CMO设计奏效不小,助理音乐官噱头颇多,这样尖锐点的寻找也是举步维艰的。如此的形式下面,各位应该看到更多的是内容,而不只是做随波逐流的芒果台的看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