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2017-07-17 16:12:48)
标签:

南通市崇川学校

课题成果公报

情境教学设计

分类: 南通大学情境教育研究院

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课题成果公报

    

    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在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的指导下,从2013年开始进入研究的准备阶段,直至2015年底结束,20167月进入结题阶段。课题主持人:张洪涛、柳小梅,主要研究人员:黄永明、陈晶王莹顾银燕陈迎徐艳霞李建关勇顾宇瑱、王纯(南通大学)。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依据

 1.情境教育

李吉林最早倡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实践,着力训练儿童的创造能力。关注脑科学与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教学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在理论建构上,她创造性地提出以优化情境为目标的课堂操作要义,并贯穿于她的创新教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情境性创新教育模式。李吉林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和情境教学的操作定义为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有关创造力的理论

1)创造力开发的依据

 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皆是创造之人”的著名论断。创造力普遍存在,教育和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一切正常人都具有创造力,这一论断是20世纪心理学的重大成果之一。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创造力开发潜力巨大。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一般人的大脑潜力仅利用了4%5%,而且人的创造力在成年后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明显的下降的趋势。创造力作为一种潜能,如果不被开发,将会萎缩乃至泯灭。情境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创造障碍,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使创造力得以充分开发。

2)西方创造力的理论

 国外创造力理论丰富,如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理论提出“智力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性“组成成分理论”、斯滕伯格的创造力“三侧面模型”和创造力投资理论都为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本课题将积极借鉴西方学者关于创造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加以融会贯通、有机整合。其中《普林斯顿创造力测验》、《托兰斯创造力测验》等国际通用的检测量表为本课题的实验提供了测量工具。

 3.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态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所有智能都能够应用于发明创造,每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8方面的智能,这些智能位于大脑的不同区域,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协同工作。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不仅可以作为智能培养的内容,还可以作为教学媒介与教学手段来使用,以发现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

4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方法为指导,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可以被概括为三种活动:教学分析活动、教学决策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活动。其中分析是决策和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设计最初诞生于美国,受各种学习理论的影响,经过将近半世纪的发展,各种模型层出不穷。肯普、狄克与凯瑞等大多数专家强调教学设计是由一套系统化的步骤(或程序)构成的过程。加涅认为教学系统就是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因此,“对用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作出安排”就是教学设计,他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9种教学事件。

   (二)实践依据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小学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是儿童创造力有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台湾学者贾馥茗曾对小学语文和数学学习中创造力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该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创造性教学可以极大地加速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把这一目标有效落实到日常的课堂中。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些学者的研究视线开始触及教学设计。如邵瑞珍、皮连生等教育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他们十年来致力于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教学设计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但是,由于高校教师与教育专家大部分研究教学设计的有关理论,而中小学教师在进行着教学设计的实践,前者没有经过很好的实践验证,后者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崇川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由区委区政府投资近3个亿于2011年开办,由百年名校,情境教育的发源地——通师二附托管。崇川学校的教师是从通师二附派出的具有一定情境教育理论和研究基础的骨干教师。一直在李老师情境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着教学实践的我们,凭着一种直觉,鲜明地感受到,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从学科的角度概括情境教学设计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并从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出能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教学设计的一般理念、关键要素,必将能为崇川学校培养更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提供实践模式,崇川学校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也必将同步获得发展,从而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实验内容

1)配合总课题进行小学教师创造性教学内隐观的调查分析,进行情境教育促进教师创造力发展的研究。

2)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情境优化策略研究,提炼发展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情境优化策略,设计基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教学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具体包括

 ①基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情境优化策略研究。

 ②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各科情境教学设计研究;

 ③基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研究

3)情境教学设计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解析李吉林语文情境课堂、成熟的各科情境教学设计如“情境数学八连冠”的教学设计,并对其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途径的选择等进行研究。

4)尝试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促进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在可能条件下,分别在两个实验班中筛选“双高儿童”(高智力、高创造力)进行实验跟踪,探讨情境教学设计与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为总课题探讨情境教育促进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机理、内涵、要素、路径提供相关实践案例

 本研究的重点:着重研究情境教学设计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提供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优化策略和情境教学实践案例。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理论成果

 梳理出情境教学设计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提炼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优化策略和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策略,力图通过该研究探讨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有效模式。

 2.实践成果

 基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典型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前测、中测、后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资料)

 “基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研究报告等。

四、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

杂志名称

日期

1

情境德育,一种有品位的道德生活

姜达

中国德育

2015.4.

2

走出认识误区,创设数学味的情境

柳小梅

 

 

3

数学课堂学习中发展儿童创造力的教师支持策略

柳小梅

写作(下旬)

2016.7

4

数学情境:让“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柳小梅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5.2

5

细雨微澜有流深——数学课堂的“微教育”

柳小梅

师道

2014.8

6

教学意图实现途中的隔阂与支持

柳小梅

师道

2015.8

7

化错,化出……

柳小梅

小学数学教师

2016.4

8

比较·沟通·提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教学片断与思考

柳小梅

小学数学教育

2015.4

9

我给学生当“助教”

柳小梅

教育视界

2015.8

10

打开“暗箱”——基于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视角

柳小梅

师道

2014.3

11

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例谈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教师支持策略

柳小梅

江苏教育

2014.4

12

精彩课堂不容“错”过

柳小梅

小学数学教师

2014.1

13

以《明明白白我的心》为例谈情境教学

王莹

语文天地

2016.7.

14

游戏情境作文:十年探索历程与反思

张洪涛

教育视界

2015.11.

15

教在学的起点——以“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为例

陈晶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4.8.

16

经历表格形成过程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对一年级表格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陈晶

辽宁教育

2014.5.

17

游戏作文:书写悠雅童年

张洪涛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3

18

漫步数学的庄园

柳小梅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3

五、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1.对实验教师还需加强对测查资料的统计、分析的培训

2. 实验教师的反思和总结意识和能力要进一步加强

3.虽然进行了一些多元评价的尝试,但还是觉得缺乏针对创造力评估的工具。

4. 研究和学习研讨局限在实验班,为放大实验的效果,拟调实验设计模式。将原计划采取前后测等组实验设计模式调整为前后测单组实验设计模式,采用自身对照的对照设置方式。原计划采用前后测等组实验设计模式,采用“盲法控制”用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方式实验,对实验课题的宣传、学习研讨受了约束。同时由于训练内容、方式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利,我们不能不在其他班(包括对照班)也进行训练,也不能不认真或僵化第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为不让对照班的教师对自我角色的理解影响其教学行为,不让对照班学生对自我角色的理解影响其学习行为,两个教师任教、个体对教学程序的执行上的差异等等,基于这些因素,我们拟选取同一个老师所教班进行自身对照,更好地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即采用前后测单组实验设计模式,点面结合、全员参与,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分享。

 5.情境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够,下一阶段,将聚焦情境教育背景下的“悬念发现式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开展更多形式各样的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