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2017-07-17 16:12:48)
标签:
南通市崇川学校课题成果公报情境教学设计 |
分类: 南通大学情境教育研究院 |
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课题成果公报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李吉林最早倡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实践,着力训练儿童的创造能力。关注脑科学与儿童创造力发展。情境教学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在理论建构上,她创造性地提出以优化情境为目标的课堂操作要义,并贯穿于她的创新教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情境性创新教育模式。李吉林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和情境教学的操作定义为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1)创造力开发的依据
(2)西方创造力的理论
4.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实验内容
(1)配合总课题进行小学教师创造性教学内隐观的调查分析,进行情境教育促进教师创造力发展的研究。
(2)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情境优化策略研究,提炼发展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情境优化策略,设计基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情境教学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具体包括:
(3)情境教学设计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解析李吉林语文情境课堂、成熟的各科情境教学设计如“情境数学八连冠”的教学设计,并对其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途径的选择等进行研究。
(4)尝试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促进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在可能条件下,分别在两个实验班中筛选“双高儿童”(高智力、高创造力)进行实验跟踪,探讨情境教学设计与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为总课题探讨情境教育促进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机理、内涵、要素、路径提供相关实践案例。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 |
杂志名称 |
日期 |
1 |
情境德育,一种有品位的道德生活 |
姜达 |
中国德育 |
2015.4. |
2 |
走出认识误区,创设数学味的情境 |
柳小梅 |
|
|
3 |
数学课堂学习中发展儿童创造力的教师支持策略 |
柳小梅 |
写作(下旬) |
2016.7 |
4 |
数学情境:让“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
柳小梅 |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2015.2 |
5 |
细雨微澜有流深——数学课堂的“微教育” |
柳小梅 |
师道 |
2014.8 |
6 |
教学意图实现途中的隔阂与支持 |
柳小梅 |
师道 |
2015.8 |
7 |
化错,化出…… |
柳小梅 |
小学数学教师 |
2016.4 |
8 |
比较·沟通·提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教学片断与思考 |
柳小梅 |
小学数学教育 |
2015.4 |
9 |
我给学生当“助教” |
柳小梅 |
教育视界 |
2015.8 |
10 |
打开“暗箱”——基于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视角 |
柳小梅 |
师道 |
2014.3 |
11 |
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例谈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教师支持策略 |
柳小梅 |
江苏教育 |
2014.4 |
12 |
精彩课堂不容“错”过 |
柳小梅 |
小学数学教师 |
2014.1 |
13 |
以《明明白白我的心》为例谈情境教学 |
王莹 |
语文天地 |
2016.7. |
14 |
游戏情境作文:十年探索历程与反思 |
张洪涛 |
教育视界 |
2015.11. |
15 |
教在学的起点——以“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为例 |
陈晶 |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
2014.8. |
16 |
经历表格形成过程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对一年级表格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陈晶 |
辽宁教育 |
2014.5. |
17 |
游戏作文:书写悠雅童年 |
张洪涛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5.3 |
18 |
漫步数学的庄园 |
柳小梅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5.3 |
五、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1.对实验教师还需加强对测查资料的统计、分析的培训
2. 实验教师的反思和总结意识和能力要进一步加强
3.虽然进行了一些多元评价的尝试,但还是觉得缺乏针对创造力评估的工具。
4. 研究和学习研讨局限在实验班,为放大实验的效果,拟调实验设计模式。将原计划采取前后测等组实验设计模式调整为前后测单组实验设计模式,采用自身对照的对照设置方式。原计划采用前后测等组实验设计模式,采用“盲法控制”用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方式实验,对实验课题的宣传、学习研讨受了约束。同时由于训练内容、方式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利,我们不能不在其他班(包括对照班)也进行训练,也不能不认真或僵化第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为不让对照班的教师对自我角色的理解影响其教学行为,不让对照班学生对自我角色的理解影响其学习行为,两个教师任教、个体对教学程序的执行上的差异等等,基于这些因素,我们拟选取同一个老师所教班进行自身对照,更好地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即采用前后测单组实验设计模式,点面结合、全员参与,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