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友代表陈洪在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2014-07-07 18:18:43)
标签:

清华大学法学院

毕业典礼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

陈洪

教育

分类: 隐形的翅膀——小何的校园生活

校友代表陈洪在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陈 

 

 

校友代表陈洪在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再次回到法学院,见到我的各位恩师,同时也非常荣幸得到这样的机会,能以一位老学友的身份祝贺各位学弟学妹们毕业,祝贺你们,终于完成了人生的重要一段,祝福你们,精彩人生又从现在启航!

      我是法学院98级博士研究生,2001年毕业,现在在重庆从事法官职业。回顾毕业之后的十几年,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的某个时刻,我不作那样的选择,人生是否会比现在好一些?在另一个时刻,如果我作出那个决定,是否我早就有了更好的辉煌人生?正如同我以前经常在心中比较作律师的我、作大学教师的我、现在的我,哪个会更好一些呢?当然,几年前我就不比较了,因为我知道我没机会了,也折腾不起了,我再也不能穿越时光,回到刚毕业时的那个我了。从业的历程可以带给你事业的成就、也可以带给你人生的财富,但唯有一样东西,它不能再给你,那就是选择重新再来的从容和机会。所以,同学们,你们最大的财富是时间,你们最大的优势是年轻,你们最好的阶段是可以选择。请务必珍惜时光,坚定信念,秉承在清华法学院修为的正果,沐浴各位名师所开启的明理之光,大胆的去开始属于你们的北伐。

       记得上个月在重庆的校友年会上,组织者设定了一场交互式研讨,题目是:清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主题是讨论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好,还是不受限制,选择其它职业,这个问题放在我们法学院的毕业生身上,那就是从事法律及与法律相关工作好,还是自由选择好的问题。因为我知道,法学院近年来都有不少同学作为选调生到基层党政部门工作,在重庆的就有不少。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回答是:“法之理在法外”。你干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怎么干才重要,(这当然是一个安全的答案)。能从事法律职业是我们的幸运,它让我们很快就能展现专业优势。但是,社会处处是学问,学问处处有价值。今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择业也是多元的。我在想,我们的学习过程重要的不是学到了多少概念、术语以及专业规则,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法学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大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论文过程给了我们严格的学术训练,法学院的学习资源让我们有了更宽阔的专业视野和境界,这些才是我们清华法学院毕业生这些年应该习得的本领,不管职业是什么?专业抑或与法律不沾边,你这几年的的法学修为在那里,你的明理精神在那里,你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呢?你还有什么理由作不好?

       毕业之后,相信很多同学会发现,“理想很浪漫,现实很骨感”。初入职场,困扰你们的往往不是中国法治环境不好,或者办公室政治不适应等等问题。而是想办案的却只能打杂,想挣钱的却只能拎包,想结婚的却只能租房这样的窘境。这些,都将是你们今后生活的一部分,也真诚的希望你们能淡然应对,倔强地生长。

      同学们,大家也许都感受到了,近期,司法改革的春风拂面,以法院为例,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较为艰难的审判权优化改革试验,同时,司法体制的优化也在同步推进,改革中孕育着希望,也必然会付出一些代价。所以,如果你选择了法律职业,请积极投身于这场改革中去,作出清华法律人的努力,同时,也要做好牺牲我们这一代人的准备,为中国的法治之路甘为垫脚石。如果你没有选择法律职业,那也请你秉持理性精神和职业操守,关注和关心中国法治之路的延伸。

       同学们,职业之路也许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将会是你们最大的竞争力。

       这个月我有机会刚到甘肃省做调研,特意去武威市看望了几位杰出校友,因为我也是重庆市校友法律分会的会长,据说,除北京、上海之外,现在在重庆和甘肃武威两个地方,是目前咱们法学院年轻毕业生聚集最多的地方。冯仁强、蔡程程等几位校友热情接待了我们,异乡相见,分外亲切,那种感情是可以让人掉泪的,特别是蔡程程同学,在下面一个县作县委副书记,那个县条件很艰苦,被四周的沙漠环绕。她工作很忙,单程赶过来有100公里,见面后又当晚赶回,准备第二天的会议,他们对校友对那份真诚和关切让我们很感动。在重庆也是这样,法学院的校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扶助的例子也很多,这是很好的一种亲情和传统,他让我们在异乡依然相携与共,我想这也是明理精神的一种体现吧,清华学生的一个特点是抱团,这一点,是可以有的。

       我在07-12年期间,从北京到了重庆市的一个远郊县法院作了五年的院长,记得在我院承办的一次全国法律实务研讨会中,陈建明老师参会来到我院,惊讶于在县里遇见我,感慨之余,在众多领导面前,利用发言机会好好的表扬了我一番,咱们的老师就是不一样,啥时候胳膊肘都是向内柺的。这些年,法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为我们校友的发展还在继续倾注他们的关爱和心血,在此,请允许我真诚的道一声:谢谢你们,永远的老师。

       一朝明理人,终身明理情。毕业这些年,虽然天各一方,命运各异,但与清华、与明理楼的联系始终是割舍不断的。也殷切的希望今天毕业的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以母校为纽带,以法学院为依托,共同续写事业的篇章,在此,也恭祝各位拥有满意工作的同时,拥有同样满意的家庭。那些没有成家的男同学们,欢迎到重庆来从业,重庆法学院校友分会负责让你有一个满意的家。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以上。

       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