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威的情境教育观(俞 贞 )

(2012-12-09 12:47:19)
标签:

杜威

情境教育观

教育

分类: 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

杜威的情境教育观

作者:俞 贞   来源:李吉林情境教育网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反对过去教师一言堂、机械灌输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情境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有着与传统的仅仅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创设一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情感体验[1]。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也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李吉林老师作为我国情境教育的代表人物,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情境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方式。杜威作为20世纪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和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几乎涵盖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地方论及教育情境,在他的“做中学”和“思维五步法”中也包含了情境教育的思想在内。尽管他所提的情境教育的理念与我们今天所提的不完全一致,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论述他的思想为今天的情境教育获得一点启示。

   

    一、杜威“做中学”思想中的情境教育观

    杜威的在教学论方面的主要思想是“做中学”,即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能够引起儿童主动关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杜威认为,“学校中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知识常常被视为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2]。但是学生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抽象的、遥远的、冷漠的知识没有好感,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所包含的意义。学习的材料与儿童的生活情境相脱离,使得学校成为素束缚儿童思维的地方。“做中学”就是要向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学习。儿童虽然缺乏知识,但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疑难问题,这时候他们就像科学家一样,高度关注面临的问题,调动一切积极性,去努力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增加了经验,理解了意义,获得了知识。比如像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里面有很多的手工劳作的器具,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与日常的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在熟悉的环境里学习里所学习的东西就能产生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像现在制度化的分门别类的课程那样与实际的生活经验相隔离,只是一些抽象知识的灌输,缺乏意义的理解。这里所谓的意义,并非指学科课程中知识本身的意义,而是指知识与儿童现实生活的活生生的联系,儿童自身对所学知识目的的理解和原发的兴趣与热诚。

    因此杜威所谓的“做中学”,也可以视做一种情境教育的方式。“做中学”经常被人们误解是一种肤浅的忽视抽象思维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方式。儿童只是在做一些毫无心智训练的手工劳动。但是杜威的“做中学”的真正含义显然不在于此。如果无法使一个人的心智从具体向抽象过渡,那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但是如果教育仅仅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一些遥远的、冷漠的和抽象的知识,并使学生逐渐厌倦学校和学习,那样的教育同样是失败的。杜威的“做中学”,首先所局限的范围是学习的开始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没有达到较高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和模仿,并且从来都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与自己的日常经验紧密联系的知识。在这样的一个转型期里,如果忽然地从游戏和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入到被动的压抑地学习抽象知识的学校中来,显然是不合理的。一方面是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方面是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习惯于在一个熟悉的情境中游戏和学习。注意到两方面的内容,我们就会感到现在的学校教育,起码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式是不合理的。情境教育却可以弥补转型期的教学方式。当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情境教育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方式存在。

    在“做中学”的基础上,杜威设计了一种教学法即“思维五步法”。1.安排真实的情境;2.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3.要有可以利用的资料,并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在活动中验证假设;5.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3]。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创设一个良好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育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和背景,也是支持学生持续学习的刺激和动力。

    

    二、杜威情境教育观中情境的特点

    既然杜威把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视作教学和学习的开端之举,那么他所认为的教育情境应该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一)情境应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杜威认为,“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我们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感兴趣和从事活动的那些作业。细心检查一下正规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算术、阅读、地理、物理或是外国语的教学,都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反对过去教师一言堂、机械灌输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情境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有着与传统的仅仅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创设一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情感体验[1]。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也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李吉林老师作为我国情境教育的代表人物,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情境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方式。杜威作为20世纪进步将会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它们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自然地学到了东西”[4]

    因此杜威对教育情境的第一个要求是与儿童日常生活的相似性。如果创设的情境与儿童的过去经验相剥离,远离儿童可以认识到的范围,就无法激起儿童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刺激是不成功的。儿童没有从内心主动地融入情境,无法理解呈现给他们的问题的意义,只能在外界的压力和强制下从事遥远而抽象的作业时,他们内在的主动的和天生的好奇心没有被唤起,这时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后果显而易见。杜威也举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作为反例。就是教育者们往往不想太浪费时间,直接让学生掌握一些理智上的成就,比如在儿童还没有对比较熟悉的经验材料有十分熟练的运用之前,就想把他们直接引导到表现成人理智成就的材料上去。但是任何一个学习者,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在碰到陌生的新材料之前,都会有一个尝试错误的阶段。思维开始于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在不考虑儿童已有经验的条件下,就直接用算术、地理或其他科目的现有教材作为他们学校学习的开端,就是把儿童和现有教材的之间关系割裂开来。在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里,所有的课程都是以社会性作业的形式进行设置的,因为“人类智慧是伴同行动的需要和机遇而得到发展的,学校活动的核心,就应该到作业中去寻求,而不是到传统的所谓学科中间去寻求”[5]。所谓社会性作业,就是一种情境化的问题解决活动。

    (二)情境应能激起儿童的思维

    杜威认为,“情境应该具有引起思维的性质,当然就是说它应该提出一件既非常规、又非任意的事去做。换言之,做一件全新的(因而也是不确定的或有问题的)事情,它和现有的习惯有足够联系,足以引起有效的反应。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这种活动不同于纯粹偶然的活动,把活动结果和所做的事在思想上联系起来。因此,有关提出来引起学习的任何情境或经验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情境或经验所包含的问题属于什么性质”[6]

    一个设计良好的情境应该包含能够引起儿童进行思维的问题。因为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儿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一直在学习各种经验,但那时的生活情境跟学校中的教育情境显然是是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是偶然的,没有为一个特定的方向而设定,而学校中的教育情境是经过有意识的设计,其中包含的问题是朝着学生发展的方向,能够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也不是书本上原封不动的问题,而是应该可以让儿童联系自己的已有经验,在激发自身内在动机的状态下,通过努力来解决的问题。问题不是孤零零地存在的,而是可以引起儿童进行思考和尝试,因此问题是来自情境,来自儿童本身。这是教育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的性质。同时,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是偶然性的试误。他在情境中识别问题,提出假设,然后做进一步的验证,得出结果。他对自己的整个行为和目的有清楚的了解,并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活动进程和行为。因此,在一个设计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儿童的学习是自发的,有意识的,他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外在的力量所左右,看不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也不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

    

    三、杜威的情境教育观对我们的启示

    杜威的情境教育解决的就是,如何衔接儿童在进入学校以前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和在学校中学习抽象的教材知识之间的差距。不可否认,我们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离儿童在校外的日常经验和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差距。而情境教育也不仅仅就是为学习课本上抽象的知识来创设一个外在的环境。杜威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儿童自己的情境。即创设的情境不是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强压给儿童的成人化的情境,而是要和儿童的经验相联系。儿童能够熟悉情境,融入情境,理解情境,在属于自己认识范围的情境中探索学习。所以教育者需要熟悉和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是多么重要,一可以防止教育者的主观臆断的设计方案,免于情境教育流于形式,成为教育者的独角戏,二可以理解儿童,加强与儿童的交流。因此,设计的教育情境不能脱离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这是杜威一直所强调的。

    (二)创设的情境应该为儿童的学习服务,而不是为教育者的目的服务。教育者往往有灌输儿童课本知识的倾向,易于从成人的思维出发,希望尽快让儿童学会表现成人理智成就的知识。可是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自有它的逻辑。有时候即使精心设计了一个情境,但在情境中的问题却不能引起儿童的关心和注意。如我们现在做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定和材料的收集都是有教育者来确定,往往会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因此儿童的参与程度不够,对问题的熟悉不够,好奇心和投入程度都会大打折扣。杜威所强调的问题材料与儿童的密切联系也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1.

[2][3][4][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凯瑟琳·坎普·梅休等著,王承绪等译.杜威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