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
王灿明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问题在于,教育并不总是“有目的”的,有一种教育是无意的。而且,这种无意的教育,有时甚至比“有目的”的教育更有成效。
儿子小时候非常调皮,但他的调皮和其他小男孩的“泼皮”不同,在老师面前,在上课的时候,他还是很听话的,甚至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顽童。但如果老师不在,没人管束,他就“原形毕露”,弄得幼儿园老师隔三岔五就给我打电话。每接一次电话,我就“郑重其事”地教育他一下。然而,效果却微乎其微。
有一天,他又忘记了老师的“教诲”,从窗子里爬进了教室。这不仅不安全,对其他小朋友也是一个坏榜样。
怎么教育他呢?
我想,孩子总是孩子,不能动辄批评,一味的说教、责骂和惩罚也只能导致孩子的反抗,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励、唤醒和引导。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改变策略。
吃完晚饭以后,我对他招招手,说:“儿子,过来,让爸爸亲亲你。”
他一溜烟来了,爬到我的膝盖上,因为平时亲他的机会不多,他的小脸上写满了幸福。
我说:“今天钱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你在学校表现很好,至少有四大优点。”提到老师的表扬,他一下子来了兴致,我继续说:“一是准时上学,二是积极举手发言,三是尊敬老师,四是团结小朋友。对不对?”
知道老师背后表扬了他这么多的优点,他眼睛发光,高兴得直点头。
我接着说:“但是,你也有一个缺点。今天你又从窗子里爬进了教室。老师讲,如果你每天都能保持四个优点、克服一个缺点的话,你就是全班最好的小朋友了。你能做到吗?”
这一次我没有苦口婆心地讲许多大道理,更没有打骂。奇怪的是,他却没有了任何的抵抗情绪,而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翻过窗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尊重和信任儿童的自尊,如果挫伤了他们心灵中这个最敏感的角落,他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都不可能产生出好的效果。唯有真诚地尊重信任他们,儿童才能向我们敞开心扉,教育才能入耳入脑,心悦诚服。
到了小学,功课多了,我和我的爱人就对儿子的学习辅导进行了分工。因为她数学成绩好,自然由她辅导孩子的数学。我呢,因为语文不错,就负责儿子的语文学习。她采取的是“紧逼防守”,从第一天起就陪读,而我的语文辅导则完全“放任自流”,很少过问。
因为我相信,语文仅仅靠念好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语文成绩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后阅读。所以,三年级的暑假,我就带着孩子背了60首唐诗,四年级的暑假背了50首宋词,五年级的暑假背了25首元曲,每天一首,费时很少,收效却很大。现在,只要打开语文书,绝大多数的古诗词他都见过、背过,学起来自然不会感到困难。
因为在古诗词方面表现不俗,他被同学们称为“诗篓子”。
除此之外,他还读了大量的儿童报刊和儿童文学作品。
如果说,小学四年级以前儿子的语文还不太突出的话,那么,从五年级起,他的作文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17篇作品,语文也成绩喜人。固然,这跟老师的精心教育是分不开的,但与他广泛的课后阅读不无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其目的在于达到不教。”我们要努力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锤炼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求学的技巧,而不是灌输过多的知识,进行机械的习题操练,使他们因此可以减少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增加一些闲暇,去拥抱自然,感受阳光,享受快乐的童年。
真正的教育,不是全盘授与,而是相机诱导,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环境和最自由的心态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