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考(一):木兰从军的确切时间

木兰从军的故事,许早已在口碑相传或史谍和戏曲里,家喻户晓耳闻能详,然木兰所处的时代背景,家乡何处,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诗,又是何人所作,恐怕却鲜为人知。
带着种种疑问,书生在诸多历史文献中沿流求源,遍考正史或野史,偶得一些自己的见解与心得,想与众位好友分享一下。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经宋人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使才其得以广泛流传。学术界一直以为作者及产生时代不详,故书生想就这首诗歌产生的年代及作者,谈一些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我们打开《木兰辞》可以看到:“可汗大点兵”这个诗句,所谓“可汗”乃是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这里所指北魏国主之称号也,北魏又是鲜卑人在中国领土上建立的政权。三世纪时,鲜卑族已有此称,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却始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仑称丘豆伐可汗。
换句话,也就是说,木兰从军的年代应在公元402年之后。然之后这个词汇太过于笼统,之后究竟又是过了多久?书生从《木兰辞》中觅到了木兰从军较为可信的年代。
木兰响应政府号召从军时,是“可汗大点兵”,疆场厮杀十二载后,便就成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由此可见,从木兰从军时的可汗,到归来时,所见的天子,并非同一帝王。

可汗是当时突厥,鲜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然天子却是大汉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我们翻开史谍看一下,灭掉“可汗”的这位“天子”又该是何人呢?
公元557年,宇文觉登天子位,建北周,立都长安,同年,宇文护杀了宇文觉,扶立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新帝。
公元559年宇文毓改皇帝称号,为周明帝,次年,宇文护杀宇文毓,同样立宇文泰之子宇文邕为周武帝,公元572年,宇文邕杀宇文护夺回了全部政权,从此,北周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周武帝是个很有作为很有心计的皇帝,为灭北齐,他假意交接突厥,借助突厥于公元577年灭了北齐,破齐之后,便“穷兵极武,欲平突厥,定江南”,想在短短一二年间,一统天下。
公元578年四月,突厥入侵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烧杀抢掠,其程度可相比于小日本之行径。同年五月二十二日,周武帝亲率五路大军,北伐突厥,由此看来,从入侵至北伐仅短短月余。
令人遗憾的是五月二十六日,武帝不适,二十九日便停止了进军。六月初一,因病入膏肓,返还长安,于当夜回京的途中病逝。
宇文邕于六月初一驾崩,次日,由太子即皇帝位,是为周宣帝。579年二月皇太子衍即位,而后,581年的二月周静帝逊位于了隋。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木兰替父从军的时间,多半应是公元578年5月的中上旬,由此推出,木兰在北周从军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十个月。
书生以为,许是因了北周最高的老一系鲜卑族,尽管称帝,然天下的汉人及鲜卑人依旧可称其为“可汗”。所以,才有了“可汗”大点兵“这样的诗句。
史书上记载说,周武帝亲率五路大军,北伐突厥,其声势之大,绝非寻常。很显然,北伐前只有大范围的征兵,才会有了后来的五路大军。
以故,木兰从军的时间,当是此时。

公元578年11月,突厥围酒泉,但周未出兵。579年二月,”赵王招女为千金公主,嫁于突厥。”一直到周静帝逊位于大隋,突厥一直未再入侵。
按《木兰辞》所述,军营十二载来计算,凯旋归来的时间应在隋开皇十年的二月间。除去在北周军营不足三年外,剩下的时间多在隋从军。
以故,《归德府志》以及元代侯有造所撰碑文称“将军之为隋人”是符实的,其在《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中所称“木兰辞有“可汗”等语,意韵殊古,当时隋初所作,书生以为这完全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