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释子难出世,和尚也风流

(2009-04-12 01:52:48)
标签:

情感

散文

诗歌

随笔/感悟

文化

文学

原创

杂谈

分类: 说文论史

         

释子难出世,和尚也风流

      

                
   自汉代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便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家知道佛教很讲究缘分二字。对于有慧根的人,我们通常说这个人很有佛缘。
   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佛又教我们随缘。随缘就是不刻意去追求,随之自然,这是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书生以为正是这种心态,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尤其给历朝那些失意的文人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憩息地.
   在朝代更迭的进程中,一帮在净界和尘俗之间行走的僧侣群体,便在中国文学发展简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般,他们都具有着超人的文学天赋,他们心境空明,观察极为细致敏锐,能使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相融,从而产生了一种于不知不觉中渗入人灵魂的宁静与安定,读他们的诗作,可以让人心不再浮躁,而能静观天地与人生。
   “引禅入诗”,令他们的作品有了几分化俗、几分清雅,往往充满一股灵气,受到了历代文人的赞赏与喜爱。
   诸如唐朝诗僧贯休行经四川时曾经写下名句“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仿若绝尘,无一丝人间烟火之气。
   任凭天高地广,在禅者的眼里无非旅社,不着一缕而来,又不着一缕而去,只留下篇篇优美而富于意蕴的诗词,让后人在他们的诗情与禅意之中惬意徜徉。
   诗僧一词,书生在百度百科中检索到的注释为:通晓文艺,善于诗作之僧,又称文僧。一般特指唐代江左之诗僧。

          

释子难出世,和尚也风流

                   
   博友们或许都知道,禅家就是要悟得万物的“空”性,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然北宋徽宗年间,就出了这么一位诗僧,酒也喝得,肉也吃得,妞也泡得,一生点儿背到数次入狱,甚至连和尚的工作都下岗了几次,然他却又恃才傲物,洒脱不羁。
   此人便是曾被王安石的二女儿骂为“浪子和尚”的诗僧---惠洪。
   惠洪(1071-1128),俗姓彭(一作姓喻),俗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自幼家贫,14岁上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
   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
   惠洪一生都在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游荡于现实与梦幻之际,滚滚红尘中的一切,总令他恋恋不舍。
   书生以为,作为佛门衲子,况且又是因了作弊才弄来的一份工作,惠洪本应珍惜,远离尘世的喧嚣,于晨钟暮鼓声中,安度此生。
   然他不是如此,而是由佛门净地走进了滚滚红尘,结交达官贵人。

   荣赐“宝觉圆明禅师”的光荣称号以后,他生命里的繁华,消散于政和元年,这位曾自命有着“僧中富贵缘”的和尚便被背杖黥面,流放到了瘴烟蛮雨的崖州。
   直到政和三年才获释回籍,栖身筠州的荷塘寺,石门寺,政和四年至衡山,五月再次被捕,翌年夏出狱。 

   此后,身着俗服穿梭于山水之间,不想时隔不久,因有道士告他以邪教密谋造反,又关进了南昌监狱,幸得百余日后查清才得以赦免。
   终于,至建炎二年的二月,这个点儿背至极的和尚,于凤栖山结束他多灾多难的生命,终年58岁。

释子难出世,和尚也风流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提要》中指出“是书(指惠洪作品)杂记见闻,而诗者十之有八”。可见惠洪一生的最高成就在诗词散文,在于他那充满斋心泠月空灵野趣的诗词作品,有评论认为,惠洪的诗文具有禅俗不拘、承法苏黄、运思神速三点独到之处。
   一般的僧侣大多隐匿山林寺宇,远离红尘,缺乏对市井主活的深入接触,所以其作品多以体道扬禅的空灵文章为主。
   惠洪不同,虽为禅僧,却无视佛教戒律,任凭七情六欲自流满消,擅用凡心俗性去打造诗词文章,因此诗文作品既有谈禅论道的佛语禅辞,也有风光霁月的景情入题,更有酒色绮美世故文章出轨。
   我们从他的诗文中不难看出,惠洪在生活上的确纵情放旷,在欲行禅,饮酒狎妓,纳妾同居,洋狂不羁。
   因其“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这句诗被王安石的二女儿读到了,骂他一介缁流,不遵佛戒,轻薄无行,并把“浪子和尚”这个光荣称号送给了他
   又诸如《秋千》一诗: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皮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神仙。书生不言,诸位看,在此诗所描绘的分明是一副娇媚女子的动态图。
  惠洪曾作《上元京师观驾二首》,其中第一首的颔联写道:“白面郎敲金镫过,红妆人揭绣帘看。”真的令人难以置信,此等打情骂俏之诗作,竟出自一个和尚之手,难怪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六评曰:“此诗三四俗人盛传之,僧徒为此语,无耻之流也。”
  身为释子不在寺庙内清修而热衷于写艳情,后竟在筠州纳室同居,此和尚真是应了他所说的:“灭迹尚嫌身是累,一身永与世相违”,实有悖于佛教戒律。
  书生以为,他一生的多灾多难,或许就是他不守清规的因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