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堂简介
(2022-05-30 23:37:34)
标签:
教育颜永平演讲 |
分类: 演讲需记住的“五个一百” |
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
2001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进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1904-1905),美国政府因"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决定退还部分,徐世昌主张用此款开发东北,袁世凯主张用于实业,而时任清政府外务部右侍郎的梁敦彦则力主开办学堂。梁敦彦的主张恰好与美国政府计划一致。
1908年,梁敦彦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约,中国自1909年起每年选派100名留学生赴美学习,直至1940年。根据中美协议,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梁敦彦还推荐同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唐国安主持赴美留学事宜 。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同时着手筹设游美肄业馆。唐国安参与"庚款留美"的具体组织工作,担任外交部、学部所共属的"游美学务处"会办,进而成为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
1910年,唐国安任外务部考工司主事,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唐国安为为游美学务部肄业馆选址清华园,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 。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之后,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我们今天看到的清华学堂大楼大门外,正额"清华学堂"四字即为那桐手书。
清华学堂大楼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其西部建于1909~1911年,学校同期兴建的还有二院(在清华学堂以北、电机馆的西边,现已拆除)、三院(在大礼堂以北,现已拆除,在其原址扩建新图书馆)、同方部等一批建筑。
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1912年10月17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唐国安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任校长期间,为清华创立时期的经费四处奔走,使清华的办学资金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同时抓住时机扩充校园。唐国安一年之内两次扩充校园。第一次在1913年春,请政府将清华园西邻之近春园划拨学校使用,获准;接着,再次请政府将近春园西邻之长春园东南隅划拨学校,获准。这两次扩充共增地480亩 。
第二任校长周诒春到职后积极筹备改办大学,在任职期间(1913年8月~1918年1月)又盖了一批适应未来大学需要的高标准建筑(清华著名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均始建于周诒春任内)。
1916年清华学堂大楼向东进行了扩建,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达4560平方米。
由于种种原因,清华国学院于1929年终结。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的教学、行政等领导机构基本都设在清华学堂大楼里。
解放初期,学堂西部仍是校领导机关(校委会)所在地,东部的一部分曾用作中共清华党总支的办公室。
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大楼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
目前,清华学堂大楼是学校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注册中心等机构的办公场所。
1990年代末,清华校教务处迁入东半部,成为全校学生返校注册的必到之处;校研究生部迁入西半部,从此结束了清华学堂用作教室的历史。
2
清华学堂在翻修过程中拆除了一楼腐朽的木地板,填平了积水的地下室;为了抗震还用钢材加固了二层楼板和整体结构,外观也被修葺刷新。如今清华学堂建筑面积仅有3600平方米,作为清华园内早期的文物建筑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屋面原为红瓦,现为(内侧)灰(外侧)红两色瓦。外部砖石经历多年风化侵蚀,现开裂剥落较多。